比亚迪不要利润了?秦 PLUS 降 1 万,这配置买到就是赚!
家人们,最近车圈又炸锅了!你们听说了吗?那个“车圈卷王”比亚迪,又出手了!这次的主角,还是那个销量神车——秦PLUS。9月25号晚上,第二代秦PLUS正式上市,还搞了个“10月限时优惠”,直接来了个“降价1万”的大招!最劲爆的是,秦PLUS DM-i 55公里领先版起售价直接干到了6.98万,这可是比亚迪旗下首款跌破7万大关的插电混动车型啊!消息一出,老车主们估计心都在滴血,而我们这些还在观望的准车主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比亚迪这是不要利润了?这价格,这配置,买到真的就是赚到吗?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老司机,开车也有十几年了,从最早的燃油车到现在的新能源,啥车没见识过?但比亚迪这波操作,真的让我有点看不懂。6.98万买一辆插电混动轿车,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这到底是“清库存”的无奈之举,还是“技术平权”的豪横宣言?它背后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辆“降价1万,配置不减”的秦PLUS,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掏腰包。
降价1万,是“不要利润”还是“实力碾压”?
先说说这波“降价1万”的操作。表面上看,比亚迪是在“不要利润”,但老司机我看得更透。这哪是不要利润,这分明是用技术换空间,用规模换市场!大家想想,比亚迪的“三电一芯”技术,哪个不是自己研发的?弗迪电池、弗迪动力,自家的供应链占比超过70%,这成本控制能力,谁比得了?别人家造车,零部件都得从外面买,价格受制于人,比亚迪呢?自己就是“供应商”,原材料涨价?影响不大!这就是它的底气。
再看销量,秦家族全球用户已经突破240万,这么大的量,研发成本早就摊薄了。“技术变好→成本变低→价格能降”,这个逻辑在比亚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1万的降价,对比亚迪来说,可能只是毛毛雨,但对竞争对手来说,就是一场“降维打击”。吉利银河L6、长安启源A05,这些对手看着秦PLUS的价格,估计头都大了。你说它“不要利润”?我看是“别人亏不起,它亏得起”,这叫“降维打击”。
这配置,买到就是赚!但“便宜”真没“王道”吗?
接下来,咱们聊聊“这配置买到就是赚”这句话。这话听着真提气,但咱们也得冷静分析。第二代秦PLUS DM-i 128KM进取型,7.98万起,纯电续航128公里,亏电油耗仅2.69L/100km(NEDC工况),这数据,你敢信?还有纯电版,EV 420公里和510公里两个续航,起售价分别8.98万和9.98万,还带刀片电池和热泵空调,冬天续航衰减改善明显。核心硬件,一个没少,这叫“入门即高配”。
智能配置呢?全系标配NFC钥匙、VTOL移动电站、全场景智能语音,半年内OTA还能升级20多项功能,比如危险加塞提醒、窄车位自动泊车,这诚意,够不够?说它是“卷王”,真的一点不冤。特别是那个“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功能”虽然没了,但老司机觉得,对于这个价位的家用车,L2级辅助驾驶已经够用,多了反而可能增加成本。自己开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是王道,对吧?
但是,便宜真没“王道”吗?当然有!降价的代价,往往体现在细节上。比如,为了控制成本,一些豪华配置可能会被精简,内饰用料可能不如高配车型那么讲究。有网友调侃:“这车是‘糙汉子’,但很实在。”开起来,动力平顺,油耗低,空间够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点。但你要指望它有百万豪车的静谧性和高级感,那可能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站在潜在车主的立场,这车到底值不值?
作为潜在车主,我最关心的无非是:省不省钱?靠不靠谱?舒不舒服?
先说省钱。插电混动,有电当电车开,没电当油车开,综合油耗低得吓人。按现在油价,一公里油钱可能不到3毛,比很多纯燃油车省一半!再加上这6.98万的起步价,“省油钱”和“省购车钱”双管齐下,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再说靠谱。比亚迪的三电系统,经过百万用户验证,口碑摆在那儿。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也是行业标杆。老车主能通过OTA升级到第五代DM技术,说明厂家对产品有持续投入,这车不是“一锤子买卖”,让人放心。
最后说舒服。秦PLUS的尺寸在同级里算大的,后排空间宽敞,家用完全够用。内饰设计简洁大方,虽然用料不是顶级,但胜在耐脏好打理。智能语音识别率高,用起来顺手。作为一辆家用车,它没有明显短板。
当然,它也有小缺点。比如,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弯时侧倾稍大;高速行驶时,风噪和胎噪会比较明显。但这对于一辆主打经济实用的家轿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总而言之,比亚迪这波操作,看似“不要利润”,实则是技术、规模、产业链的全面胜利。秦PLUS降价1万,核心配置不减,让高品质家轿的门槛一降再降。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那么,问题来了:当技术足够成熟,价格足够亲民,我们还需要为品牌溢价支付高昂的费用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