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乘联会发布2025年9月国内乘用车产销情况。数据显示,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24.1万辆,同比增长6.3%。1-9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1700.5万辆,同比增长9.2%。
9月新能源车表现亮眼,增速重返两位数,当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9.6万辆,同比增长15.5%;1-9月累计零售886.6万辆,增长24.4%。
我们根据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数据可知,9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占比是57.83%,燃油乘用车占比是42.17%。1-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的占比是52.14%,燃油乘用车的占比是47.86%。
随着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今年以来,作为购车的主力军,年轻人家庭的第一辆车,为什么还有将近48%的人买燃油车,而不买新能源汽车?不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窥探出为什么还有人坚持买燃油车。
一、续航与补能:从“里程焦虑”到“便捷依赖”的现实差距
新能源车在续航里程方面,往往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厂商宣传的续航里程,通常是在在CLTC的工况下测得的,而在实际使用中,诸多因素都会导致续航大幅衰减。特别是在冬季,低温环境对新能源车的电池性能影响显著,续航普遍会打5-7折。
反观燃油车,其续航表现则稳定得多。一般来说,燃油车一箱油轻松就能覆盖500-800公里的里程。据相关数据显示,62%的燃油车用户明确表示“长途自驾首选燃油车”,这一数据充分折射出消费者对于续航稳定性的核心诉求。
补能效率也是消费者在购车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给燃油车加油,只需短短3-5分钟左右,就能让车辆“满血复活”,重新踏上旅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车的充电速度。即使在条件允许条件下,使用800V高压快充,新能源车也需要20-30分钟左右才能从30%充至80%的电量。而慢充条件下则更耗时,通常需要6-10小时。尤其是在节假日高速拥堵的场景下,新能源车充电桩排队的现象频发。车主们不仅要忍受长时间的驾驶疲劳,还要在服务区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充电,原本愉快的出行可能会因此变得疲惫不堪。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多达6400余起,每万辆车起火率高达2.9起,这一数据远远高于燃油车的1.5起。电池热失控、充电短路等风险,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被无限放大,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强化了消费者“安全不可控”的心理认知。
与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在安全性能方面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成熟的体系。在燃油系统的安全性上,燃油车也有着出色的表现。油箱的防爆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燃油泄漏和起火的风险。即使在发生碰撞事故时,燃油系统也能保持相对稳定,为车内人员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这种“看得见的安全”,让消费者在使用燃油车时更加安心。
在购车决策中,成本是消费者无法回避的关键因素。从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成本上确实具有一定优势,电价相对油价较低,保养成本也低。据相关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在这两方面年均能为车主节省约5000元。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寿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寿命周期大约在8年左右,在这个周期内,车主需要面临电池更换的压力。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价格更为亲民。在维护成本方面,燃油车也更加透明。一次小保养的费用大约在200-300元左右,而且保养周期相对较长。在二手车市场,燃油车的保值率也要比新能源汽车高15%-20%。以一辆3年车龄的汽车为例,燃油车的保值率可达60%,而新能源汽车仅为45%。因此,对于那些不经常开车,每年行驶里程不超过6000公里的消费者来说,燃油车在成本账上无疑更具优势,性价比更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油车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如今,许多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早已经突破了40%,甚至奇瑞汽车鲲鹏动力系统燃油热效率已突破48%。据实际测试,燃油车的百公里油耗可降至5-6升,与一些插混车型的油耗差距越来越小。
对于许多老司机来说,燃油车的机械操控感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操作记忆中。燃油车线性的加速过程,让驾驶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速度的变化,每一次加速都仿佛是与车辆之间的一次默契对话。这种操作体验和驾驶乐趣,是新能源车难以比拟的。
有调研显示,38%的用户抱怨“电动车开起来像玩具,缺乏驾驶质感”,尤其是那些偏好操控体验的BBA用户,他们对驾驶质感的要求更高,因此更倾向于保留燃油车作为“主力座驾”。
新能源车其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一直是部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智能驾驶系统的故障,如自动泊车误判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车机系统的卡顿现象,更是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让他们觉得新能源车过于依赖芯片和软件,缺乏燃油车那种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机械结构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非常成熟可靠。“拧钥匙点火”的简单操作,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一种确定性和安全感。
五、市场均衡期的理性回归:从“政策驱动”到“需求主导”
曾经,新能源汽车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如同一匹黑马迅速闯入市场,购车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包,让新能源汽车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驱动的结果。
如今,消费者在购车决策中展现出了明显的分化趋势。对于那些日常出行主要集中在城市通勤的用户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显而易见。其较低的使用成本和在城市中便捷的充电设施,使其成为城市出行的理想选择。
尽管新能源车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短期内,消费者对“安全、便捷、可控”的核心需求,仍将为燃油车守住半壁江山。燃油车凭借其成熟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和广泛的基础设施,依然在汽车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