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君带队突破销量,东风自主持续增长,多月销量超三万

办公室的灯光并不善于制造戏剧感,但就在这样的白炽灯下,有人悄悄刷新了东风汽车的历史。

奕派科技,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3万辆,并不是那种烟花般绚烂的爆发,而更像是夜里突然多出来的一盏灯,你没留意,却悄然照亮了房间的一角。

假如此刻你正好站在东风总部的走廊里,看着一串串数据在屏幕上滑过,也许会忍不住问自己——“假如让我负责这个项目,我敢接吗?”

我不会假装自己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但一份销量曲线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方式。

汪俊君带队突破销量,东风自主持续增长,多月销量超三万-有驾

销量创新高、同比增长43.6%这些词,按理说已经够让市场部敲锣打鼓。

但如果你习惯于在新闻后面翻评论区,未必能找出多少兴奋的声音。

毕竟,在汽车市场的漫天硝烟下,大家都在等着看下一个倒下的公司。

只是这一次,倒下的名单里没有东风,也没有奕派。

汪俊君,这个名字在东风内部的朋友圈里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梗:从底盘设计师一路笔挺地爬到总经理,这条路,走得比电动汽车的加速还要快。

让我来捋一下证据链。

去年东风乘用车还在为月销2万多辆而自我安慰时,市场大佬们谁能想到短短数月后会有“3万辆俱乐部”的新成员?

东风把乘用车业务一锅端,成立了奕派科技,连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整合,仿佛一夜之间把所有棋子重新摆好。

按理说,这种大规模改组,最容易引发的是内部“抢地盘”,而非外部“抢市场”。

但东风的高层显然不想等到架空了几个部门再宣布胜利,也不喜欢慢慢熬资历——汪俊君,准85后,清华硕士,一脚踢开了传统晋升的旋转门。

我并不打算给汪俊君贴“青年才俊”这种廉价标签,他的履历更像是一份不断转岗的侦查报告。

底盘设计师、动力总成主任、技术中心副主任,再到岚图科技副总经理、CTO,最后空降奕派科技。

说穿了,他是一根技术导线,带着东风跳过了若干旧有回路。

这种“技术流”主导的管理方式,跟传统汽车行业里那些靠喝茶讨论战略的高管们不太一样。

技术人做总经理,未必能把咖啡馆的氛围带进会议室,但能让工厂里的机器人跳得更快一点——这在当下的中国新能源车企里,已是一种稀缺资源。

当然,谁都在讲“组织变革、敏捷机制”,连我都快觉得这些词像是公关稿模板。

但事实证明,东风这次是真的把“全价值链”玩成了闭环。

商企、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一体化,直接复刻了岚图科技的“模式”。

说是借鉴,不如说是拿岚图的成功经验给自己打了个补丁。

毕竟在市场里,补丁比自研操作系统靠谱多了。

汪俊君带队突破销量,东风自主持续增长,多月销量超三万-有驾

奕派的销量之所以能拉起来,除了机制灵活,更重要的是汪俊君的“技术转型”思路把产品节奏拉快——新品不断迭代,矩阵迅速完善。

你可以把这理解为“研发直通市场”,也可以理解为“减少会议,增加出货”。

这里有个细节我不得不提。

东风作为央企副部级单位,干部选拔流程之复杂,堪比刑侦调查。

能让一个不到40岁的技术派高管坐稳总经理,背后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组织本身对变革的渴望。

很多时候,央企改革像是慢性病,最怕的是“温水煮青蛙”,但这次东风似乎直接上了高压药。

内部重组、年轻化用人,这些动作在国有体系里是冒险的,甚至有点“不合规矩”。

但市场不会等你讲规矩,新能源的风暴已经把很多老牌车企卷得七零八落。

行业里的价格战此刻正在拼刺刀,谁都想活下去。

东风的多品牌也有内耗,奕派能在一众兄弟里冲出来,并不是全拜市场所赐。

这里的关键,还在于组织机制和管理人事的“突围”。

技术人上位,敏捷机制落地,这种组合在传统车企里是少见的。

通常的剧本是:技术归技术,管理归管理,谁也不犯谁。

但奕派现在玩的,是“技术引领市场”,让研发和营销直接对话。

少了三层审批,多了两次头脑风暴,结果就是销量曲线和研发周期同时提速。

当然,故事也没有那么励志。

在这场变革里,谁都知道“年轻化”有风险。

技术人不一定懂市场,决策失误也可能会很快放大。

去年东风乘用车月销2万多,现在奕派连破3万辆,如果有一天销量掉头,谁来背锅?

组织变革往往朝着理想走,但现实里,很多成功都是无数次试错和微调的结果。

汪俊君带队突破销量,东风自主持续增长,多月销量超三万-有驾

汪俊君的晋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的风口浪尖上。

别忘了,新能源的价格战不会给任何人喘息时间,今天的英雄,明天也可能成了笑柄。

略带讽刺地说,这种“技术人当家”的模式,有点像把程序员送去做销售。

好处是能把产品真正做好,坏处是有时会被市场教育得体无完肤。

幸好奕派背后有东风的大树,还有固态电池、1000伏特超高压电气化架构,以及与华为合作的新车型这些“硬核装备”加持。

理论上,只要技术永远领先,市场就不会太差。

但谁都知道,技术领先不是永恒的保险——更何况现在行业的“变革周期”已经缩短到季度为单位了。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东风奕派的成功,是模式创新还是偶然踩中了市场的节奏?

我不敢给出确定答案。

组织变革、技术主导、年轻化用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但谁都不能保证明天会复制今天的奇迹。

行内人都懂,“成功学”只适用于回顾历史,却很难预测未来。

奕派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范本,也可能只是市场周期里的一次闪现。

我承认,作为旁观者,难免有点职业自卑。

我们习惯于分析数据、解读变革,却无法预测人心。

东风敢于选用年轻高管,敢于把全价值链一体化落地,这种“胆量”在央企体系里确实值得一赞。

但真正决定未来的,还是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试炼。

也许这种“技术人治企”会在下一个周期变成主流,也可能被下一个危机打散。

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不会为销量曲线的起伏而闪烁。

故事到这里,谁都可以做自己的判断。

我只想留下一个问题:在一个技术、市场、组织三者不断博弈的时代,车企的“突围”到底靠什么?

是人,是机制,还是单纯的运气?

谁又能保证,下一个3万辆的奇迹,还能如此“顺理成章”地发生?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