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俄罗斯一家汽车杂志组织了一场“最受欢迎汽车”的票选活动。
出乎所有人意料,在俄罗斯最受青睐的汽车既不是奥迪、宝马,也不是丰田、现代,而是来自中国的奇瑞瑞虎8Pro。
俄罗斯民众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选出了他们心中的“神车”。国内有网友调侃道:“有了中国瑞虎,还惦记什么美国翼虎?”
近三年来,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持续攀升。
2019年,以长城、吉利、奇瑞为代表的国产汽车在俄销量为3.8万辆;2020年增长至5.8万辆;到2021年,销量更是翻了一番,直接达到11.5万辆。
今年,欧美企业纷纷撤离俄罗斯,这为国产汽车腾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今俄罗斯每卖出10辆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市场占有率从不足3%大幅飙升至12.6%。
另一方面,俄罗斯国产知名汽车品牌“伏尔加”在失去欧美支持后,向中国伸出了合作之手,正与一汽、江淮、比亚迪洽谈合资造车事宜。
作为工业强国,俄罗斯为何选择与中国品牌合资,而非走自主国产化道路?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轿车技术实在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伏尔加还是拉达,都没有完整的造车技术,70%的零部件依赖进口。如今欧美停止合作,只能从中国转运零部件。
伏尔加、拉达的工厂之所以能维持至今,完全依赖俄罗斯官方的保护政策。俄系车百公里油耗通常在10升以上,发动机技术半个世纪未曾更新,仍停留在苏联时期的水平,行驶时尾气冒黑烟,车内还充斥着汽油味。
幸好俄罗斯是产油国,油价较低。若将伏尔加、拉达的工厂搬到中国,高油价分分钟就能让这些工厂倒闭。
东德曾生产过一款“卫星牌”轿车,创造了汽车工业的奇葩纪录——用木头和塑料造车,其他汽车采用焊接技术,而东德汽车则用胶水粘贴,车速不能超过90码,因为开得太快汽车可能会散架。
同样是德国人,为何西德能造出大众、宝马、奥迪、奔驰,东德却只能造出胶水汽车?并非东德人没有造车技术,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德的钢材全被用于军工生产。
卫星轿车只好另寻出路,造出了胶水汽车。就是这样一款工业次品,前后生产了30年,卖出300万辆。两德合并后,西德对此大为震惊,立即让卫星轿车破产,转型为BBA生产零部件。
俄罗斯的轿车技术大致也是如此,长期轻视消费品生产的恶果,导致俄系车在海外毫无竞争力。但伏尔加汽车工厂养活了12万工人,普京不敢让它破产,于是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使其得以苟延残喘。
2
中国的国产汽车虽然与欧美日的汽车相比还有差距,但与俄罗斯汽车相比,优势就十分明显了。法国雷诺汽车准备收购伏尔加汽车时,曾派人到伏尔加的工厂实地考察。
法国人刚走进伏尔加的工厂,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陈旧的生产线上看不到自动化机器人,全是纯手工操作流程,流水线上挤满了忙碌的工人,涂装车间使用的还是60年前的技术。
法国人看了看手中的智能手机,才确认自己确实生活在21世纪。
伏尔加工厂的人解释道:之所以变成这样也是无奈之举,政府不允许裁员,要养活12万工人,就没钱更新设备,只能用人力替代机器人,这样大家才有活干。
法国人摇了摇头,但考虑到俄罗斯有1.4亿人的市场规模,还是咬牙买下了60%的股份,正式进军俄罗斯市场,并向普京争取到两项特权:一是允许裁员;二是对进口车征收高额关税。
第二项特权对中国汽车造成了沉重打击。早在2007年,在国内发展态势不错的奇瑞就开始进军俄罗斯市场,将奇瑞QQ销往海外。
奇瑞QQ是第一款爆款国产汽车,以不到3万的价格圆了国人的汽车梦。虽然在国内被调侃为“易拉罐”,但总归比用胶水粘起来的俄系车强。
奇瑞QQ进入俄罗斯后,第一年就卖出3.7万辆,销量一举超过雷诺在俄罗斯的份额。雷诺汽车的竞争力本就一直在下滑,想来俄罗斯市场喘口气、赚点钱。
没想到中国汽车来了,价格低到让雷诺无法竞争,这简直是晴天霹雳。自己刚在俄罗斯投入十几亿美元,眼看就要打水漂,于是便撺掇俄罗斯政府尽快出台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政策。
第一次出海的奇瑞毫无察觉,还高调宣布:三年后在俄罗斯的销量要达到45万辆!要知道俄罗斯一年的轿车销量也就100多万辆,中国品牌一来就要占据近一半市场,别说雷诺着急,连普京都坐不住了。
2008年,俄罗斯出台了史上最严苛的汽车保护政策:大幅提高进口车关税,若想在俄罗斯销售汽车,必须在当地建厂且65%的零部件要在俄罗斯采购。
实力较弱的中国汽车根本没有资金去海外建厂,只能眼睁睁看着雷诺占据俄罗斯市场。
之后,韩国企业也带着资金进入俄罗斯,现代、起亚以及被雷诺收购的伏尔加,这三个品牌长期占据俄罗斯汽车销量前三名。
3
在中国汽车退出俄罗斯市场10年后,乌克兰局势的变化,断送了雷诺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
迫于压力,雷诺忍痛卖掉了手中60%的伏尔加汽车股份,将俄罗斯市场拱手让给了中国汽车。
接手伏尔加的莫斯科国企原本是研究发动机的,并不擅长汽车生产,再加上欧美封锁,汽车重要零部件根本无法运入俄罗斯。为了维持伏尔加的生产,俄罗斯政府一再降低汽车安全标准,允许生产没有车身稳定系统、ABS系统和安全气囊的汽车。
环顾全球,既有整车组装技术又愿意到俄罗斯投资的,没有比中国更合适的了。
江淮、比亚迪、一汽都在与俄罗斯接洽,准备接手伏尔加,抢占俄罗斯每年百万辆新车的市场规模。
另一边,吉利、奇瑞、长城已在俄罗斯建厂,直接销售中国品牌汽车,而且定价比国内高。一款哈弗F7,在国内10万出头,在俄罗斯则要15万以上;
哈弗大狗在国内约20万,在俄罗斯起售价为36万。中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从3%猛增至12.6%,按照目前的局势,随着欧美汽车纷纷从俄罗斯撤退,中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突破50%并非没有可能。
40年前,中国还需要从俄罗斯进口汽车,那时能开上一辆伏尔加、拉达在国内是很有面子的事。40年后,俄罗斯汽车工业整体衰落,中国汽车则冲出国门,逐渐占据莫斯科的大街小巷。
其实,欧美企业对退出俄罗斯市场有些后悔了。本来俄乌冲突是政府之间的事,与做生意的企业并无直接关联。
但近年来,欧美“白左”思潮盛行,为了显示“同仇敌忾”,在舆论和民众的压力下,欧美企业不得不选择退出,放着好生意不做,亏本甩卖在俄企业。
第一个后悔的是美国人,前几天,白宫一位官员表示:“美国企业误解了,美国并不想与俄罗斯全面断绝联系。”
但美国企业害怕受到舆论攻击,纷纷主动退出。白宫说这番话是想止损,毕竟在俄罗斯空出的市场中,中国企业最具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