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曾经象征着身份和资本的豪华电动车,如今用白菜价就能买到?奔驰EQA砍了个对半,宝马iX1直接掉价16万,奥迪Q2Le-tron干脆飘到了15万区间。这些数字你看着是不是有点晕?以前豪车发布个新配置涨两万都能上热搜,现在一口气腰斩,厂家自己都不敢信,这是车贩子砍价砍到破防的节奏啊。
纯电车为什么降价如此疯狂?站在这风暴中心,不禁要问一句:“这会不会是新一轮智商税的开始?又或者,这是老百姓汽车生活进化的大好机会?”有些人看着厂商挖肉还骨,跟捡到便宜似的乐哈哈,有些人却怀疑“是不是有人在悄悄割韭菜,还是豪华品牌慌了神?”这些年来车圈的戏,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这么大力度的降价里面,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谁?是准备买车的你,是二手车商,还是一直背后操盘的资本大佬?再或者,其实谁都没赢?仔细琢磨琢磨,归根到底,这波操作,还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先说大众最先能看懂的一点:价格崩盘,刚需受益。你手里攒了几个月工资,平时看奔驰宝马都绕着走,现在打开APP发现能买了,心里头不激动才怪。这种降价,确实满足了很大一批原本只能“看看”的人,直接坐实“梦想照进现实”。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你确定这车你敢买吗?以宝马EQA为例,现在打对折卖,明年还会不会再降一半?你刚提新车,转手掉价几十万,二手市场甚至都不收,心情能不复杂?
再说豪华品牌的电车,大家都知道其实卖得一直一般。钢铁直男买车奔着驾驶感去的,还认燃油;“新能源信仰派”又不被老牌车厂种草。国产新势力,该有配置的都给你配齐,该有价格的直接拉到地板。豪华品牌两个“夹心饼干”,高不成低不就,卖着卖着就掉队了。现在直接干到亏本赚吆喝,用价格博眼球,给市场释放信号:自己愿意接地气,能低头。这种姿态到底是“格局打开”,还是最后的挣扎?你品,你细品。
有人说“降价是为了做大市场,普及纯电”。话说得漂亮,有多少企业真是因为念着社会责任?还不就是库存压力山大、销量任务完不成?新能源大跃进这两年,多少厂商把电动车当成增量冲刺的炮灰,现在发现有些造出来的没人买,不便宜点,贴钱送都难见颜色。你以为低价只是良心,实际更多是求生——毕竟实体产业不像互联网割一波流量就走,真是血本投入零件堆出来。
降价潮里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老车主成了最大输家。昨天还信誓旦旦跟你讲,豪华电车“保值率高、技术保证、身份符号”。刚交完提车款,一个月不到市场直接对折,谁受得了?朋友圈里已经开始有人调侃,“真羡慕昨天没下定金的自己”。要知道,一辆车在保有期内掉价近一半,不仅心态崩了,后面要换车都头大——二手车行看都不想看,开几年还不如继续用、连个好价都出不了。
其实,回头看看国产电车一路打价格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看着都是奔驰、宝马跳水,其实比亚迪秦、AION S、几何A这些国产标配型选择,这轮也基本贯彻“让利无底线”。便宜虽然好,可谁敢说这是市场理性下来的结果?部分自主厂商刚烧完钱,趁机再冲一波体量;合资品牌实在顶不住,也得学着“以价换量”。就是卷,卷死你的命。
那就更要想清楚,疯狂降价背后逻辑到底啥?本质上,电动车早期红利收割完了,从增量变存量,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谁家技术先进点、续航强点、充电布局好点……一系列硬实力开始定生死。分水岭之下,没竞争力的只能靠减价。你可以把降价当福利,但这种普遍性的贬值,其实宣告了产品自身价值正在大幅缩水。
豪华品牌为什么忍痛割肉?原来靠设计和工艺溢价的路数,到了电车这新世界,仿佛不灵了。老百姓心里那点“牌子信仰”早被一大批智能化、自动驾驶、超低耗能的新势力产品动摇。电池、平台、芯片全是硬仗,自家“技术壁垒”比不过国产,降价成了唯一的招。不降价,库存只能越积越多;降惨了,品牌面子丢一地。左右不是人。至于宝马、奥迪、奔驰这种老大,有底子拼一阵,但长远也不是个好活。说不好听的,赔本做买卖,不是正常商业规则,玩久了只会加速洗牌。
消费者是不是大赢家?便宜车买得到手,但你得防未来还有更深的“价格陷阱”。今年刚降价,明年如果升级又一波降,老款彻底卖不动。车企如果经营不好,后期配件、售后、质保都成大问题。万一哪天某工厂直接宣布不做了,这边售后成了“孤儿车”,那就不是降价省钱,而是用钱包博风险。
另外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咱中国的汽车产业现在太卷了。原本合资、国产、国际品牌各自占个坑,还能一边压价一边讲品牌故事。结果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玩命上新,资本猛砸,技术链自主化,整个行业提前卷到头了。裁员、亏损、关厂接下来只会更多。降价潮来得快,洗盘也会狠。消费者现在当“捡漏侠”,但别忘了,这是市场彻底无序的标志——暴跌之后能挺下去的,才是谋局者。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回顾过去十年买电动车的经历,你真的需要一辆豪华纯电吗?你喜欢那个闪闪发光的车标,还是看中真正贴合平时出行和用电便利?便宜虽然诱人,但别让价格幻觉蒙了双眼。你要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确定性”,还是一时的“捡便宜错觉”?车不像手机,换新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保值、可靠、售后、体验哪个都得掂量。
这次令人瞠目的降价,有人欢喜有人愁,真想抄底买车没问题,但一定看清楚那台车是否是你真正需要的功能车,而不只是盯着过去那个遥不可及的牌子。汽车工业到头来,“贵与便宜”只是表象,咱们买的是一份生活的种种可能。别让自己的钱包和心情,一起被这些“三折特价”的噱头绑定。
你真的准备好,接受电车大降价的新世界了吗?这个答案,你得再好好想想。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