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看到比亚迪在印度卖出一万辆电动车这个新闻,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这是真事儿吗?不是开玩笑吧?”毕竟大家都知道,印度这市场,真的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啃动的骨头。你得明白,世界上有些地方就是那种“能吃不能打”的地方,有些地方就相反,印度嘛,就是那种“让你打都打不下来,更别说吃了”。这回比亚迪能把车卖进去了,而且还是一万辆的量,这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门道,换你你会怎么干?你要说运气好,肯定站不住脚。
我们先琢磨一个问题,印度买电动车的到底是谁?大家都知道,印度汽车市场花样多,去年总共卖了140多万辆电动车,听起来不小吧?但你再细看,那一大半都让塔塔这种本土大牌给拿去了。而塔塔卖的是什么?是那种真的便宜得不能再便宜,能动能开,别指望什么智能座舱、豪华氛围。那你说为啥特斯拉没大卖?因为它价格一亮出来,直接干到“天花板”上面。你想想,在印度,一个工薪家庭能不能咬咬牙掏五十万买个电动车?这不是脱离群众吗?
比亚迪聪明就聪明在这。他们知道既不能跟塔塔拼地板价,那样卷死,不光没利润,连品牌一点调性都没有;也不能学特斯拉,整一出高高在上,让人根本买不起。比亚迪选的路是“咬住印度中产”。你再琢磨琢磨,印度现在城里涌出一大堆中等收入家庭,追求生活质量,但还真不是土豪。他们想告别便宜货,换辆体面点的车,但又不愿意为品牌交太多“智商税”。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市场到底缺什么?其实缺的是那种既靠谱又有科技感,价格还能让人接受的选择,这恰好就是比亚迪的定位。
比亚迪这产品组合,说白了是狠狠戳中了印度中产的“小算盘”。之前一堆人以为,比亚迪进去肯定“水土不服”:一是政策复杂,税重,二是市场环境跟中国完全两码事。可比亚迪就是没“闭眼冲”,反而琢磨透了游戏规则。
你比如说政策,印度玩的是高关税,进口车你想整台进去?对不起,一刀卡死,还没开始就没戏。以往很多国外大牌要么直接被拦门外了,要么进去就是场苦仗,比亚迪绕着这条直路走,来了个“KD模式”,把整车拆成零件运输,到了印度再组装。这样成本低,还能把热度、就业这些好处分给本地人,印度政府一看,行啊,这厂不是一走了之,是在真心实意搞合作,那政策肯定就好商量得多了。
再看生产——别人总说本地化、本地化,到底“本地化”是啥?说白了,不光是你建个厂,派个负责人,“贴牌生产”那么简单。得让印度工人学会造中国车,把供应链、售后、服务一步步稳住。比亚迪不是一进门就全盘硬冲,而是慢慢磨合,方案一步步摊,慢慢提高国产化比例。你说这样吧,成本降了,政策好说了,还把一批印度老百姓拉进中国的新能源圈子,这是不是纯双赢?你说这种“本土+中国范”的操作,哪个别的外国品牌能做到这么细致?
关键还有个细节,比亚迪没瞧不起印度市场,人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打算做十年二十年,把这块地慢慢耕细耕深。这不是谁都能有的耐性。你别看一些欧洲大牌动不动就是“新兴市场战略”,其实好多根本没把用户生活放在心里,来了也是为了圈快钱,行情不好拍拍屁股就跑了。比亚迪不是,是真想在那落地生根。
讲到这儿你不觉得很有意思么?中国品牌出海,很多人还在抱怨规则太奇葩、市场太困难,可比亚迪反而把复杂问题拆成一个个可解的小环节,一个个啃下来。就像玩游戏,你不一定要硬拼boss,绕一圈找到弱点砍一刀,可能就能顺利通关。
其实比亚迪在印度做的不只是单纯把车卖了一万辆,而是把印度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认知给悄悄种进心里了。你得知道这种事情的意义,表面看是卖出了几千几万辆,实际是种下一颗种子:让印度人真的觉得,中国车,不只是便宜,还是能用、好用,有面子、有科技范。你想啊,这种印象一旦搞出来,后面别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再想进印度,是不是容易多了?你再想想,中国人之前出国卖什么?大多数都靠低价甩货,别人图的就是便宜。现在不一样,比亚迪能用配置、产品力讲故事,还能用价格让人信服,这一来一回,中国品牌在那个市场的形象就突然提起来了。
我再问你一句,你觉得“走出去”是啥?是不是砸钱打广告、比价格?其实只要把产品、服务、策略一步步做到位,市场自然就开了。比亚迪这一仗,说明当中国企业能读懂国外消费者的细腻需求、能把政策当“朋友”、能用合作代替对抗,事其实没那么难。关键是你得想明白市场“真问题”是什么,不要死磕无谓的竞争。你看比亚迪,没有像有些企业一样只会喊口号卖概念,也没有像老外那样靠老资格卖情怀,他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力和本地需求,砌得严严实实。这种落地能力,其实比那些短期赚快钱强太多。
“不怕市场难,只怕脑袋笨”——这句话搁在现在的出海潮里特别顶用。没有什么“难啃的骨头”,只有没想到办法的嘴。比亚迪在印度卖到一万辆电动车,是怎么做到的?说到底,就是把外国用户当自己人,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再用灵活的方式规避那些跑不掉的陷阱,比如高关税、本地制造的压力,这才是真的厉害。
所以,你先想自己,假如是你去印度卖炼奶,你是直接死磕价格,还是看看人家到底用炼奶干啥,早餐蘸面包,还是泡茶,是自己喝,还是送娘家?把产品做到点上,让人省钱还用得舒坦,你怕卖不出去?怕什么市场难进入?这世界上本没有难啃的市场,有的是难转弯的脑袋。
比亚迪这一回不单赢在销量,更可贵的是建立了“值和识别度”。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吃亏,就吃在“名声没传出去,占不了心智”,客户只认你便宜。比亚迪现在往上提品牌调性,这步棋下的不是一时,而是把中国智能制造的形象整体往上拉。你看到了一万辆,没看到的是将来更多高端中国制造要靠这条路过河。
说到底,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拿下印度,不是因为印度太怪,只是因为太多企业进来也没想清楚到底来干嘛,也没想明白应该给印度老百姓什么样的真东西。如果你真关注用户,真尊重对方市场的规则,还能一点点耐心打磨你的打法,世界上还有什么失手可以买单的地方吗?
扪心自问:这么多年,中国人一直在学“如何占领全球市场”,可是真正懂市场的人都知道,做生意最后拼的是耐性、眼光、服务和信念。急功近利之下,注定做不出基业长青。比亚迪这一仗告诉大家,走出去不是为了冲销量,而是真正扎根、发芽、生长,最后变成别人心目中的可靠伙伴。你觉得呢?是不是该换个脑子想想怎么入局?谁说印度是最难啃的骨头?关键是,你有没有耐下心来,切对地方,啃对方法——嘴硬谁都会,脑子灵活的,才是真正最后赢的人。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