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穿回战袍,定了个9月起步、两年后准备上市的节拍,现场像极了老戏重演,台上台下各怀算盘,空气里有期待也有焦虑。
2025年9月,这一步并非突发的灵机一动,而是一次结构化的重启,翔飞汽车在温州接管了原威马的产线,目标先把EX5和E5拉起来,年产销先定在一万台,争取冲到两万台,这个时间点和数字不是随口说说,它背后还有法院在2025年4月的裁定撑着,法律手续已经把旧账和重整计划钉死了。
现场一位供应商经理私下说,“大多数人愿意继续供货,但合同都得重签,账期、押金、备件储备都在谈判桌上”,这句话很真实,能看见厂房里还留着旧的流水线标签、地面油污没完全清理——重启不是按下重置键,而是要先把那些看不见的脏活干完。
投资端至少有个硬数字:初期投资约十亿元用于设备和供应链恢复,这是公司方面公开的口径,市财政层面也在讨论给予补贴和采购倾斜,温州市政府考虑优先把新车纳入本地公共采购;换个角度看,这既是现实的助力,也是地方利益的博弈,政府希望保住就业和税基,公司则在借政策窗口重整话语权。
谈到时间表,公司把未来五年做成“三步走”剧本——2025年恢复量产并开拓东南亚,2026年冲到10万台,2027—2028年把销量推到25万到40万,最终在2030年挑战年产100万台,营收目标1200亿,这些目标看着让人热血,但节拍里藏着风险:从现实到理想的跨越需要供给、安全库存、渠道和软件的并轨,没有一个是小工程。
我在温州厂区门口见过一个前线工程师,他挑着眉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设备能修起来,但人心还得喂好”,半真半开玩笑里,是供应链合作细节的脆弱——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在过去两年改了客户策略,原来那条稳定的链条现在像被打断的链舞,接上需要时间和现金流。
渠道重建是个慢活,新威马计划用“Store、Station、Spot、合伙人”四类渠道填满全国覆盖,这听起来像把各种模式都摊在桌上,短期内能铺开多少,是个技术活;另一个事实是,海外市场已拿到一些订单,但那通常是分布在东南亚的KD(散件组装)工厂,实际落地还得过海关、检验、税费、当地合规这几道门槛。
有人会问,这波复产是不是赶着今年年末可能出现的购置税退坡前的“抢跑”风?现场一个市场分析师笑着回答:“对,这场景不陌生,车市的周期性波动总能影响谁先出手”,他的语气里有点无奈,也有点算计——市场短期可能提前释放需求,但真正的销量增长需要产品力和服务支撑。
回顾威马的历史路径能看见教训——2015年成立后曾被资本追捧、2018年交付量一度高居新势力前列,2020年仍是市场活跃者,但到了2021年前后,整个赛道洗牌加速,资金链和销量双重压力让公司步履维艰;这次重整的法律依据是2025年4月的法院裁定,说明问题到了必须依法重组才能继续的程度。
换个视角,资本市场并未对威马彻底关上门,过去几次冲刺IPO未果、借壳谈判终止的事实说明,上市路径难走但并非完全封死;新威马把2027—2028年列为IPO筹备期,这是把时间拉长以便把短期复产与长期资本运作连接起来,但市场会记住两点:业绩可验证性和成长持续性。
内部团队组建速度在加快,翔飞方面表示绝大多数供应商愿合作,组建了新的运营团队并计划进行设备改造,细节上他们说会优先保证关键件库存,这些都是求生时常见的应对措施,现实一点的说明是:欠缺的不是想法,而是把每一个小环扣上去的执行力。
社区门店、交付站和维修网点的实际操作会暴露更多短板,我实地看到过一家加盟的Spot店门前堆着还未拆封的交付资料、人员证照办事处还在补办——这些小细节说明复工复产不是新闻稿那么顺溜,它更像补课,需要把一件件成败率不高的小事做对。
技术层面,威马要在高阶辅助驾驶和新产品线上发力,产品矩阵从A00到C级、SUV到MPV都要覆盖,这会拉长研发链和周期,轻易不能把目标压缩成产能数字,否则会出现产品同质化的陷阱;用户不买概念,买真实的续航、稳定的软件体验与售后保障。
市场竞争依旧残酷,行业观察者指出新能源领域的淘汰赛只会更狠,这句话不是吓人话,而是基于数据的判断——销量下滑的车企、资金链断裂的案例还在发生,新威马要面对既有车企的产品攻势与价格战,同时必须防范供应链或政策变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公司宣称政府会给补贴和采购优先,这是救命稻草但也有条件,地方支持往往伴随业绩承诺和本地化供应链要求,如果履约出现偏差,补贴可能被扣回,公共采购的优先顺序也可能随政绩考核变动。
有意思的是,厂区里还保留着一些2019年的老宣传海报,边角已发黄,这种“破绽式真实细节”提醒着人们,企业从辉煌到低谷并非一夜之间,重建需要面对记忆与现实的摩擦。
如果把这次重启放在整个行业时间线上来看,它既是地方产业政策的结合产物,也是资本与市场双重逼迫下的必然尝试,短期目标务实些会更靠谱——先把一两款产品把好,再谈规模化。
我问一位前产品经理,“要是产品继续同质化,你们怎么活”,他低声说了三个字:“强调体验”,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指把售后、OTA更新、智能座舱体验做实,哪怕起步只是一万台,也要把口碑种下来。
不是结论,而是悬念;威马复工的节拍已定,目标写在路线图上,但市场的下一个信号可能来自一条小碎片——供应商某一关键件的供货是否如期、某家加盟店能否交付首批车、或者一次OTA能否解决首月的几次故障,任何一处失误都可能把激烈的复兴变成另一段折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