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新势力车企扎堆冲销量。理想的i系列表现挺稳,增长不可小觑。靠着鸿蒙智行,理想把增程系统玩得真透彻,客户抢得六神无主,尤其是那些原本打算买领跑者的基础用户。
我这几天跟老李聊了下,他是理想的老客户,40多岁的大哥,买车主要考虑家庭用车稳定,再加上他家娃多,续航焦虑对他来说是硬伤。理想的增程系统对他来说就像是一把双保险——电量没电,发动机顶上。老李说:就我这种老油条,纯电车电量没了我真心懵,理想这设备一开,安心不少。这波销量增长背后,就是这种实操体验一环扣一环。
从价格区间看,理想iQ和iX大致在30万上下,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下,理想对增程核心部件的把控尤其关键。我刚翻了下笔记,理想的电池材料主要集中在宁德时代,但实际上增程发动机的供应商多样化,据说他们用的那套小排量发动机不仅技术成熟,还能跟电控系统无缝对接。就像买一台电脑,CPU和主板非得搭一套,才能稳妥干活一样,理想就是在这研发和供应链博弈中占了上风。
说实话,我原先以为鸿蒙智行只是个噱头,类似手机厂家的加持,没想到就增程系统这块,真的立了大功。其实刚了解时我想,增程车会不会有点油电双耗,毕竟发动机和动力电池都存在成本,不知道会不会把车身价格压得很高。结果刷到几笔数据,30万元级别,百公里综合成本粗算下来,比同价纯电车节约20%左右,主要是因为充电效率和能源使用更灵活(估算,样本有限)。买车讲究的就是这成本平衡,对普通家庭很实在。
转个小题,想问你们,这么多新势力里,谁最能在增程领域留下长远影响?我个人觉得还有点早,毕竟纯电圈子才是未来头牌,没准有谁忽然一招鲜出个爆款就反转了呢。
小鹏最近也开始发力增程,这不挺有意思的嘛。小鹏家纯电效能此前一直被吐槽,续航焦虑也不少。听说这月刚推了个新版本增程,备件调整更灵活,生怕错过这波增长机会。朋友小赵是小鹏车主,跟我说:真就差这一步了,续航焦虑全没了,尤其是冬天,纯电那叫一个吃力……挺看好这次变革的。感觉小鹏像是在找突破口,一边还要兼顾OTA升级的神操作,一边主打技术革新路线。这也挺累。
蔚来坚持老路——纯电+换电。换电站全国铺设确实不容易,但也确实给了极端情况下的续航保障。记得去年我到南京跟蔚来售后聊,他告诉我,换电技术背后供应链复杂多了,换电包过热、机械对接这些细节全靠严苛测试。纯电模式下,品质和用户体验更挑剔,基本没转型别的技术路线的动力了。算下来,换电对车企和用户来说,都是割舍不了的安全网。
锁定纯电阵营的,极氪和蔚来目前还算相对纯粹。极氪定位比较中高端,重服务和智能交互,所谓的智能座舱做得溜,不过销量还处于发芽阶段。它们价格走的是40-45万的区间,和理想30万元的定价策略明显不同。这带来的用户心理差别挺有意思:理想的用户更爱家用稳妥,极氪的则追求科技感和未来感。我猜测,极氪产能和充电网络是影响突破的关键(没搜全数据,但体感感受很明显)。
说到这里,不免自我更正,我前面提理想增长不可小觑这话说得有点大。毕竟它的体量远没达到传统巨头那种量级,只能说在增程领域算是硬核了。增长潜力大不代表马上能撼动市场格局——这得看供应链稳定性,产能释放速度还有用户口碑,特别是春节过后。
明明写差不多就想问,理想接下来会不会把鸿蒙智行再推到别的细分市场去?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鱼龙混杂,能否持续留住客户,这才是长远考验(这段先按下不表)。
末了,有销售告诉我,说这波年底冲量对销售门店压力山大。冲业绩不说,得平衡订单交付和售后维修。客户要用车,厂商得注意后端的配送和零配件供应。大家有没有过买车提了后,因为配件等一大堆事儿延时烦心的经历?这边市场竞争快得都喘不过气来了,关系链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今年年底新势力的几家都有自己盯紧的增程/纯电细分路子,实际表现还得看明年一季度能不能真正兑现产能和供应链的承诺。你们觉得今年开出来的这几款增程车型,哪个开起来最接地气?理想吃下的这票客户,到底是因为技术,还是信任?这个信任,是技术给的,还是服务给的?我还真没想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