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珊瑚礁的恢复项目,人工种植珊瑚成功,生态修复!

清晨六点,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拂过崖州湾的沙滩。林涛蹲在潮间带边缘,指尖轻轻拨开浅水中的碎石与海藻,目光专注地搜寻着什么。他身后的帆布包里,装着一叠记录本和几支防水笔——那是他过去三年来每天必做的功课:记录这片海域珊瑚的生长状况。

三亚珊瑚礁的恢复项目,人工种植珊瑚成功,生态修复!-有驾

“老林,又这么早?”远处传来熟悉的声音。是陈阿婆,村里的渔民,提着竹篮沿岸走来,篮子里还沾着晨露的贝壳。

“嗯,来看看‘孩子们’。”林涛笑着抬头,眼神却仍没离开水面,“昨天种下的那批鹿角珊瑚,不知道扛没扛过昨晚的浪。”

“你啊,比我们这些打渔的还惦记这片海。”陈阿婆摇摇头,语气里却满是欣慰,“我孙子前天还说,他在学校画了幅画,叫《海底的彩色森林》,老师夸他想象力丰富。可我知道,那不是想象——是你和他们真把颜色找回来了。”

林涛怔了一下,眼眶微微发热。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潜水时的情景:那时的海底像一片被大火烧过的荒原,白化、断裂的珊瑚骨架散落各处,鱼群稀少得令人心慌。他曾站在岸边问自己:“这片海,还能活过来吗?”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三年前,林涛还是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当“三亚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启动时,他主动申请调往一线。起初,村民并不理解。“种珊瑚?石头能种活?”“你们城里人搞这些花架子,不如多建几个码头实在。”

最让他难堪的是那次村民大会。一位老渔民拍桌而起:“我们祖祖辈辈靠海吃饭,现在鱼越来越少,你们不抓根本,倒去摆弄些死石头?”

林涛没有反驳,只是默默拿出一组照片:十年前色彩斑斓的珊瑚群落,与如今苍白破碎的海底对比鲜明。“这不是死石头,”他声音低沉却坚定,“这是海洋的‘森林’。没有它,鱼没了产卵地,贝类没了栖息所,海就真的死了。”

会场安静下来。有人低头抽烟,有人望着窗外的大海出神。

从那天起,项目组开始小范围试点。林涛和团队采用“珊瑚断枝培育法”,将健康珊瑚的枝条截取,在海上浮排式的苗圃中培育数月,再移植到受损礁盘上。每一株都编号登记,定期回访。

三亚珊瑚礁的恢复项目,人工种植珊瑚成功,生态修复!-有驾

起初,失败接踵而至。强流冲走幼苗,高温导致白化,甚至有村民误以为是“奇怪装置”而破坏了几处试验区。林涛曾连续一周失眠,梦里全是漂散的珊瑚碎片。

但他没放弃。他带着学生走进小学课堂,用模型讲解珊瑚生态;邀请渔民参与监测,承诺每发现一处存活苗就给予奖励;甚至说服陈阿婆的孙子,把暑期作业改成“我家门口的珊瑚日记”。

渐渐地,变化悄然发生。

“林工!快来看!”去年十月的一个午后,实习生小吴激动地从水下冒出头,手里举着一块巴掌大的珊瑚板,“附着率超过八成!而且……有小丑鱼进来了!”

林涛戴上潜镜跃入水中。阳光穿透清澈的海水,照亮了那片他曾视为“废墟”的区域——嫩粉色的鹿角珊瑚舒展着枝丫,紫红的脑珊瑚如盛开的花朵,一群黄黑相间的小丑鱼在其中穿梭嬉戏,宛如流动的彩带。

他的呼吸在面罩里凝成雾气,心口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胀。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大海的低语,温柔而有力。

如今,项目覆盖面积已达12公顷,累计种植珊瑚超过三万株,观测到的鱼类种类从最初的7种回升至43种。更令人欣喜的是,自然繁殖的幼体开始在人工礁体上定居——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正在自我修复。

夕阳西下,林涛坐在礁石上,翻看最新的监测报告。陈阿婆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镇椰子水。

“你说,这海要是全变回以前那样,得多久?”

林涛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声说:“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但只要有人愿意弯下腰,一株一株地种,总有一天,孩子画画时不用靠想象。”

三亚珊瑚礁的恢复项目,人工种植珊瑚成功,生态修复!-有驾

海风拂过,带来远处孩童的笑声。那笑声,和海底游动的鱼群一样,正一点点,把生机还给这片蔚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