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

最近,欧盟在考虑制定一项新政策,主要针对那些打算在欧洲经营的中国公司,要求他们必须把技术转让给欧洲的企业,还得使用欧盟的商品和劳动力,甚至可能会强制要求合作成立合资企业。

欧盟声称这是为了增强本地工业的竞争力,但实际上,他们是不是怕中国制造业太厉害,把他们挤到边缘去呢?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全球制造业早就换了套路,不靠政策壁垒就想护住自己产业,那是挺难的事啦。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以前欧洲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在新兴市场可是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现如今,技术重点和成本优势都发生变化,光靠一些行政命令,根本搞不出真正的竞争力啊。

而且,这些规定还不太符合规矩,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也不尊重知识产权。要是大家都用这招,搞自己的壁垒,我设我的限制,全球产业链可能会被拆散成碎片,最终谁都跑不了影响,欧盟自己也难逃一劫。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再讲呗,中国制造业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咱们有三大优势,欧盟想学都学不来。比方说技术升级的节奏,就拿电池行业打比方,中国公司每年把研发花费超过5%,能量密度三年就能翻个好天儿。

欧洲公司平均得花上五年才能推出一代新技术,比方说固态电池,人家还没落实量产呢,咱们的下一代技术早就已经列好计划了,这封锁根本挡不住咱们的脚步。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再说到成本掌控,咱们不是靠某个环节的低价来撑门面,而是整条产业链紧紧配合紧密,从开采到回收,每个步骤都协调得非常顺畅,导致电池生产的花费比欧洲低了整整40%。

就像台积电在台湾那套产业链,把工厂搬到美国,原本的协同作用没了,成本也就难以降下来。而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在当地采购,可是他们的供应链配套跟不上节奏,最终只会让成本越堆越高。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至于市场反应能力,中国企业早就建立起了“预判-研发-落地”的快速节奏。提到汽车行业,中国的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更新换代速度,比欧洲快了一代,从研发到上市,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左右。

要是真觉得欧洲市场不好搞,我们还能转战东南亚、拉美这些地方,挺灵活的,没必要非在一个点上死磕。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要说最关键的,欧盟这政策不但挡不住咱们,还可能害自己,2024 年欧洲制造业外资流入已经下降了18%,再加上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一直高居不下,本来外商就不太愿意过去了。

这回又出了新规,原本打算在欧洲投资700亿美元建电池厂的中国企业,比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要是真的硬性要求交技术、搞合资,估计这些资金肯定会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再看看欧洲本身的制造实力,问题可不少。德国的电池公司,因为能源价格太高,碳排放又超标,被自家的新规定贴上“脏电池”标签,根本没办法再有竞争力。

法国制造业PMI跌到了48.1,早就开始收缩状态,哪还有资格为中企提供符合成本的供应链?让中企用他们不具竞争力的货,那不是把自己问题推给别人嘛,最后只会把中企赶走,让本土产业变得更加空心。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这政策一搞,欧洲企业就会变得懒散,缺少竞争压力,谁还会愿意费尽心思搞创新?结果就是陷入“靠政策保护-不搞创新-越来越弱”的恶性循环。

想想中国制造之前在美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反而在航空、人工智能这些行业闯出了不少新局面。欧盟这步棋,说不定又能刺激我们把核心技术推上新台阶。

欧盟新政策针对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焦虑?-有驾

如今的全球制造业,基本上不是你输我赢的那套,而是得靠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欧盟要是真的想让产业更强,那就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研发和供应链这块,多花点心思,用更开放的姿态去参与竞争,才能有真正的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