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只有空调低低地嗡着,领导人坐红旗的照片在墙上排兵布阵,仿佛等着下一个重大时刻再轮到他们光彩照人。可坐在前台角落抽着烟的销售员明显没那心气,说:“EH7上个月全国卖了229台。”这个数字安静得像停在库房里的车胎,既不像某些品牌的销量那么刺激,也不至于让人一听就觉得在撒谎。红旗新车几百台的成绩,在中国汽车江湖里,有点像老电影里还执着拼接胶片的导演,情怀依旧,票房拉胯。
我不是来给红旗数落短板的,也没打算替他们洗地。只是红旗这样历史沉重的名字,却在当下变得“年轻人敬而远之”,总让人觉得像办丧事请管乐队——场面有点壮观,但现场气氛、演奏曲目全和主角的年龄不搭。
往回拨一拨,为什么年轻人对红旗说再见?公司门口每早都能见到那台红旗H5,司机穿制服、腰板挺直,车里面带着网约车的淡淡味道和出租似的塑料感。你说这是一种身份象征也罢,“老板派专车”的既视感也有,可年轻人打工肯定不想被同事当“司机”。有朋友私下吐槽他爸买了红旗H9,说是国车、体面,可自己开着去聚会,连停车都会下意识观察,别让同龄人一看到车标就以为自己不是来玩的,是来接活的。身份认同这件事,被红旗自己玩砸了。
再看看红旗近来的骚操作。联名李宁、秀巴黎时装周、推国雅高端版,这些操作在旁观者看来,和老爸突然在线学说唱一样:很努力,也很尴尬。00后的冷评直接一针见血:“联名卫衣像老头衫。”巴黎秀场做高端,国内H9降到23万还是没人接盘。企业好像在玩跳房子,一脚想占洒脱潮流,一脚又不舍得放弃体面老派。结果呢?两边都没站稳。
说到底,年轻人选车很实际。试驾体验回来,车主直言:红旗天工E001冬天续航实际可跑不到450公里,智能驾驶系统脾气奇怪,还会误把锥桶当大妈急刹车。这些问题在科技为王的时代里,已然是“致命伤”。反观小米SU7,同级别冬天续航500公里,自动泊车像下围棋,每步都走在极限上。技术代差就是命门,年轻人选车看体验,不信数字游戏。红旗的工程师自己都说,70%的智能驾驶代码是买来的。专业角度讲,造车早已不是把外壳造漂亮就够,软件和体验才是决胜点。技术短板不补,换多少个靓号都白搭。
宣传上也是一窝蜂的迷茫。红旗抖音视频全是参数和官方词藻,点赞量小得能数出来。蔚来、理想的社群活动,年轻人愿意自己组织,用户在评论区造梗、出圈、接地气。红旗呢?每次活动都是老车主出席,成了55岁退休大爷的放松场。年轻人不是不看汽车内容,是不看“国企风”的内容。
对于红旗自己,70年历史是金字招牌,也是沉重包袱。老牌国企的光环,只要不褪色不会落魄,但只要不进化,就只能活在过去新闻里。红旗还在赌2026年和华为联手,希望下一代产品能“技术上碾压别人”,但现实问题是,别家一年能推仨新技术,红旗的再一拖延,连最后那波情怀都等不起。也许同样的“合作新车”出来,年轻人早就换第三辆蔚来了。
黑色幽默说一句:红旗现在的营销像是剪着党史的头发去蹦迪,技术更新慢、定位模糊、想讨好所有人,结果没人真心埋单。几个领导人、几十张经典老照片,是历史,也是现实的推销障碍。有时候我会想,红旗是不是太想证明“自己还能让年轻人买单”,反而失去了本来最硬的部分——高端、稀缺和独特。现在搞社群、联名款,倒像是大人学街头语,不仅没入圈,还成了段子。
冷眼旁观,汽车市场本质和案情分析类似:证据讲的是产品力,推理讲的是品牌认知。用户年龄切换了,红旗还在用老编制去“推新”,结果没能把“国车”身份焕新成年轻人愿意开、乐于展示的标签。传统高端还是网约车定位,没人协助红旗找到答案,这个事儿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降价、联名、合作,都是补救措施,怕就怕补救成了常态,变成盲目自救,丧失主心骨。
我没有立场劝厂家放弃历史,也不赞成全盘模仿造新潮。技术实力、用户认同、品牌定位,现在正卡在一个死结里。后面如果只靠华为救场,万一产品又失手,恐怕连最后那点情怀都耗光了。毕竟年轻人买车,不认怀旧,更不收安慰奖。
案头分析到这,我把问题扔回来:一个品牌的“历史金字招牌”,到底是资产还是债务?当年轻人不再买账,红旗还该继续“扮年轻”,还是干脆做有底气的老炮?这种身份转型,或许比销量失守还难。毕竟市场不会给第二次机会,历史本身也不大会留情。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