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试驾场灯光昏黄,Model Y L缓缓停靠在场边。有人钻进第三排,低头踢着椅背嚷嚷着“腿不伸直”,有人抱着行李箱站在硕大的后备厢前研究“容量理论极限”。技术员一边解释什么叫751公里超长续航,一边用手指敲着玻璃:“你知道变阻尼减振器对中国这种多坑洼路面多么友好?”旁边还有几个友商的老朋友,装作偶遇,其实满眼羡慕写在脸上。这是特斯拉最新旗舰的首秀,也是一场舆论的围猎。
我们先不管这些微妙的神情。33.9万元,6座,长车身,长续航,堪称“尺寸和电都拉得老长”;相比之下,隔壁小米、比亚迪、理想、问界,仿佛都做了同一道高中考题,标准答案就是Y,但这道题出新卷了。俗话说,被“对标”是行业地位的名片,但被反复对标也像一只老母鸡,孩子们一个个“啄蛋”,难免毛掉得快。
今年初,Model Y销量如一根滑翔的心电图——3月冲到4.5万辆高地,4月“自由落体”到2万,6月再度翻红,转眼又在7月缩水到3万台。波动背后,是同行穷追猛打的成绩单,也是市场多变的温度计。于是在价格与产品力均成焦点的当口,特斯拉甩出了Model Y L,似乎宣示这不是防守,而是进攻。但其实,谁更紧张?友商未必,特斯拉自己,倒多半是——毕竟对标不等于卖得好。
特斯拉这个行业“常青树”,这两年多少有点“油性”。遥想当初,“20-30万元级纯电SUV的唯一标准”说得掷地有声,连后起之秀比亚迪唐、问界M7都要先问问“Y怎么看”。但“江湖地位”撑不住一座城池。去年Model Y小幅焕新,媒体言之凿凿地解读创新,但市场并不买账。老话说“品牌铁打的营盘,销量流水的兵”,尤其是新能源界,三个月未进,主流即退。这也不奇怪,看iPhone从“王者”到“次优”,就是物理规律。
特斯拉高光时刻已过。营收降了11%,毛利润跌三成,新车交付也同比下滑近14%。马斯克一如既往嘴硬,称处于“不寻常转型期”。政策红利消失、中国市场“波谲云诡”、欧洲又遇关税棒喝,压力山大。唯一的阳光,还是在传说中的平价车型与FSD自动驾驶亮相——不过按照路测经验,FSD在欧洲哪天能在杭州二环路摸黑加塞,还得打个问号。
回到Model Y L。刚上市就迎来两极评价,一边高呼“神车升级、续航拉满、六座家庭新福音”,另一边冷笑“原地涨价掏空配置,花多钱买鸡肋”。我们理性拆解——大六座的设定很会“卷”,尤其对三胎/二胎家庭,百公里电耗、空间、品牌,都有说服力。可惜“第三排”只适宜小短腿儿童或临时应急。如果真把丈母娘请上车,估计要么拿出最后“非卖品”——副驾驶,要么上高速来一场情感考验。“三排不能日常坐人”,这像所有大肚能装的SUV,只不过Model Y不愿告诉大家,自己更适合做长途搬家队长。
事实上,如果你是四口之家,偶尔朋友聚会、节假日自驾,Y L增大的空间确实实用。三排一放倒,整个后备箱四海皆可平躺,出门烤串睡觉打地铺皆宜。也符合目前中产家庭的购车心理——“宁可大点,不可小了”。
至于这33.9万价格,有人嫌高。其实,这个价位对应特斯拉老粉和有换车意愿的用户心理阈值,但对于习惯“卷价格”的中国用户,特斯拉涨价这种行为很像“反鸡血典范”,别家都杀价,它反手加钱。还好,这不是买菜,技术升级比如续航或底盘实际给到,倒也算“贵得其所”。但核心“三大件”——电池、电机并未根本革新,更像是一场策划部门的思维体操:设计更长、配置升级——价格也配合性地拔高。
业务分析里有种说法,“产品力、价格、市场格局三位一体,三者不独立存在”。在小米、比亚迪唐L等竞品紧逼下,Model Y即使焕新,市场审美和新鲜度终究有限。友商一个接一个创新、拼配置,特斯拉的“老瓶新酒”能否继续扛下去,市场已给出初步预警。
回头看,Model Y L是特斯拉的修补也是试探。想借助“实用+技术+品牌”的联合作用,重新把主动权掌握手里。如果初衷是让消费者感慨“还是特斯拉香”,那前置条件就是“消费者还有多少‘忠诚度’和‘宽容度’”——这个问题,估计马斯克比谁都清楚。
至于未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绝对话语权早不如前。用法医的眼光判断,这不是致命刀口,倒有点像“慢性失血”——客户变得更理性,品牌护城河慢慢变浅。最终,是特斯拉进化够快,还是友商追赶太猛?我们也只能像案发现场的围观群众一样拍拍风衣灰,继续观察。至少,这场被围攻的新车上新,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刻。
市场不会因为一台新车就回到过去的壮丽,但也许这正是竞赛的乐趣所在。毕竟,失血过多的不是个人,是旧的汽车行业规则。那么,你真的会为了更长的Model Y,舍弃价格、空间和保守改进的心里安全点吗?你会买单,还是继续观望?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