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

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个新鲜事,不少人都挺关注的,这事儿跟小米汽车有关。

咱们平时买东西,尤其是像汽车这样的大件,都习惯一个流程:先看好东西,摸得着看得见,心里踏实了,再把钱付清。

可现在,有些定了小米SU7顶配版的准车主们,却遇到了一个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情况:车还在生产线上,连个影子都没见到,甚至具体什么时候能造好都不知道,小米那边就来电话了,要求他们在30天内把剩下的几十万尾款全部付清。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如果不付,之前交的两万块钱定金就拿不回来了。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

就好比咱们去餐厅吃饭,菜还没上呢,服务员就拿着账单过来说:“先生,请先把单买了,不然您这桌我们就不给做了,而且您预订的座位费也不退。”换谁遇到这事儿,心里都得犯嘀咕。

一位姓高的准车主就碰上了这档子事,他不仅自己收到了这个“催款通知”,他还是一个四百多人的车主维权群的群主,群里不少人的遭遇都和他一样。

据他所说,已经有车主因为没能在规定时间里交钱,那两万块定金就真的被小米给没收了,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了。

按照汽车销售行业的普遍规矩,都是车辆运到交付中心,销售通知客户来提车,客户到店后,可以仔仔细细地检查车辆,从外观漆面到内饰功能,都确认没问题了,才会去办手续付尾款。

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一个基本的交易信任。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就连小米自己的一些销售人员私下也承认,客户要求先验车后付款是完全合理的要求,正常流程也确实是车快到店了才通知付款。

那为什么偏偏这批SU7 Ultra的车主,会被要求“盲付”尾款呢?

小米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认为这些车主表现出了“可能不要车”的迹象。

比如说,有的人在车主群里讨论过想把订单转让给别人,或者跟销售提过因为某些原因想晚一点再提车。

小米认为,这些行为影响了“交易的稳定性”,所以为了确保这些订单最终能成交,就得提前把尾款收上来,把这笔买卖给“锁死”。

这个理由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消费者的一个想法,一句讨论,就成了被催缴几十万尾款的依据,这未免也太草率了。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为了保证交易稳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施压手段。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要想把这件事彻底看明白,还得从根上说起。

这批被要求提前付尾款的车主,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当初因为小米SU7 Ultra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而坚持维权的用户。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小米在宣传这款售价超过五十万的顶配车型时,着重突出了一款可以选装的碳纤维前机盖,上面有两个看起来非常专业的“风道”,也就是俗称的“鼻孔”。

这让很多追求性能和外观的消费者心动不已,觉得这才是高性能车的标志。

可当第一批车主拿到车后,大家发现这两个“风道”居然是堵死的,根本不通气,纯粹就是个装饰件,对车辆性能没有任何帮助。

更让人生气的是,普通版的车型花几千块钱也能在外面改成类似的样子。

这下车主们可就炸了锅了。

花了真金白银选装的东西,买回来的却是个“样子货”,这感觉就像是买了个名牌包,结果发现拉链是假的,谁心里能舒服?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于是,这些车主开始维权,他们的诉求也很简单,要么小米把宣传中能通气的真风道给做出来,要么就退车退定金。

双方也曾经有过沟通,据说小米的一位副总裁还出面承诺会研究解决方案,但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批坚持维权、不接受小米提出的其他补偿方案、甚至已经通过发律师函和起诉来维护自己权益的车主,就成了小米眼中的“不稳定因素”。

现在再回头看那个“30天尾款通牒”,背后的逻辑就清晰多了。

这更像是一种针对性的策略:你们不是在维权,在打官司吗?

那好,按照合同,我们现在就有权要求你支付尾款。

你要是想继续你的维权和诉讼,那就先把这几十万块钱交了。

你要是不交,那就正好算你违约,我们名正言顺地取消你的订单,还没收你的定金。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这一招,可以说是把合同条款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直接把皮球踢回给了消费者。

那么,小米这么做,真的就合法合规吗?

问题的关键,就落在了那份购车协议上。

小米的购车协议里确实写明了,小米有权根据生产或销售情况“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如果用户不按时支付,就构成违约,定金不退。

从字面上看,小米似乎是按合同办事。

但很多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这种条款在法律上被称为“格式条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霸王条款”。

因为这是商家提前拟定好的,消费者没有修改的余地,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放弃。

法律规定,如果格式条款排除了消费者的主要权利,或者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那么这样的条款是无效的。

小米车主遇尾款难题,30天内未付清,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在这个事件里,合同赋予了小米单方面、随时随地要求付款的权利,却完全没有约定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交车,并且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车辆还没生产、车主贷款办不下来等等,都让消费者自己承担。

这显然是不对等的。

消费者连自己买的商品是什么样都没见到,就要付清所有钱款,这本身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平交易原则。

更讽刺的是,小米汽车官方在之前的公开问答中,还曾明确表示过“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

这种公开承诺和实际操作的巨大反差,无疑让品牌的信誉受到了很大影响。

说到底,这件事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些消费者的个体遭遇,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像小米这样依靠用户口碑和“粉丝经济”成长起来的品牌,在面对消费者合理的质疑和维权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是用冰冷的合同条款去对峙,还是用真诚的沟通去化解?

为了所谓的“交易稳定性”和管理效率,就可以牺牲掉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吗?

一个强大的中国品牌,不应该只体现在技术和销量上,更应该体现在对消费者的尊重和对契约精神的敬畏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户的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一旦失去,再想赢回来,恐怕就难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