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绵羊”到“铁野牛”,谁在给你的电动车喂“激素”?

走在路上,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越来越渺小?

不是你缩水了,是你身边飞驰而过的电动自行车,一个个都跟服了激素一样,从当年轻巧的“小绵羊”,进化成了现在的“铁铁铁铁铁铁铁野牛”。

从“小绵羊”到“铁野牛”,谁在给你的电动车喂“激素”?-有驾

车身越来越宽,轮胎越来越粗,坐垫比你家沙发还厚实,有些甚至还装上了堪比汽车的日间行车灯和液晶仪表盘。骑上去,你感觉自己不是在上班,而是在参加一场重金属摇滚音乐节。

这事儿魔幻在哪呢?

魔幻在,明明道路还是那条道路,你的屁股还是那个屁股,但交通工具却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或者消费升级,而是一场由厂家、用户、监管和经销商联手出演,互相算计又彼此成就的现实主义大戏。

说白了,你的电动车越来越大,不是因为你需要,而是因为有人需要你“需要”。

咱们先把牌桌上的玩家都拉出来遛遛:厂家、用户、监管、经销商。这四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首先登场的是厂家,也就是这场“壮汉”选美大赛的始作俑者。

你以为厂家都是慈善家,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你骑得更爽?别傻了,老板们思考的永远是三件事:利润、利润,以及他妈的利润。

从“小绵羊”到“铁野牛”,谁在给你的电动车喂“激素”?-有驾

早期的电动车市场,是个典型的“瞎积薄发”的草莽江湖。大家随便攒个车架,安上电池电机,刷个漆就开卖,比的是谁更便宜,谁嗓门大。结果就是市场乱成一锅粥,产品同质化严重到你把A家的标撕了换成B家的,连老板自己都认不出来。

这种低水平内卷,就是大家一起在泥潭里摔跤,谁也赚不到钱。

然后,新国标来了。

新国标就像一个裁判,突然吹哨说:“都别打了,以后按规矩来。”它对车速、重量、电池都做了限制。这一下,直接把那些只会打价格战的小作坊给清出去了。

对于雅迪、爱玛这些头部玩家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规矩,意味着门槛。门槛,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地搞“高端化”。

怎么搞高端化?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把车做大。

为啥?因为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里,“大”约等于“料足”,约等于“安全”,约等于“贵”,约等于“牛X”。

这套逻辑,从买房到买车,甚至买个西瓜,都通用。

于是,厂家们找到了财富密码。他们开始疯狂地给你灌输一套新话术:续航焦虑、安全焦虑、品质焦虑。

你的车只能跑50公里?太危险了,万一在半路没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多尴尬。来,看看我们这款“城市远征者”,电池加大30%,一次充电,三环随便绕。

你的车架太细?太脆弱了,万一被撞了怎么办。来,我们这个是“金刚车架”,用料扎实,车身更重,骑起来稳如老狗,安全感爆棚。

每一辆新车的数据表,都像一份P得过度的体检报告,每一项指标都闪闪发光,告诉你“我很强”。但用户真正的痛点,那个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用户的痛点真的是续航吗?其实大部分人每天通勤也就十几公里,50公里的续航绰绰有余。用户的痛点是,被厂家制造出来的“万一”给吓到了。

这就叫,创造需求,然后满足它。

接下来,我们看用户,也就是你我。

我们真的需要一台“电动坦克”吗?多数时候不需要。但人性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为1%的极端情况,付出99%的成本。

就像你买手机,总想要顶配的处理器和最大的内存,但你99%的时间,也只是刷刷短视频和聊聊微信。

厂家精准地拿捏了这种心理。

他们用更大的车身体积,塞进了更大容量的电池,带来了纸面上更长的续航。这个“长续航”就像一剂猛药,直接打在了用户的焦虑G点上。

“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这句话,是支撑起消费主义大厦最坚固的一根钢筋。

而且,还有社交属性在作祟。当你的同事、邻居都换上了看起来更气派、续航更长的大车时,你骑着自己的小电驴,是不是会感觉有点寒碜?

于是,你半推半就地,也加入了这场军备竞赛。你花更多的钱,买了一辆更重的车,你家的电梯和楼道开始对你骂骂咧咧,但你停在公司楼下时,内心却获得了一丝诡异的满足感。

你以为你做出了自由选择,实际上,你只是在厂家为你画好的圈里,选了一个看起来最舒服的姿势躺下。

然后是监管。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为了安全,为了规范。

但任何规则,都会催生“规则下的最优解”。新国标限制了整车重量和电池电压,但聪明的厂家发现,在这个框架内,他们依然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比如,为了让车子看起来“符合规范”但又能装下大电池,他们会把脚踏板设计得极其敷衍,就差直接焊在车身上了。这玩意儿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告诉检查人员:“看,我有脚蹬子,我是非机动车。”

更大的车身,也更容易在设计上腾挪,去满足各种安全标准,比如更强的刹车系统,更稳固的车架结构。这导致了一个循环:为了安全 -> 车辆结构更复杂 -> 需要更大空间容纳 -> 车身变大 -> 为了驱动更大的车身需要更强的动力和电池 -> 回到原点。

最后是经销商。他们是这场变革中最直接的推手。

对于一个门店销售来说,卖一台1500块的小电驴和卖一台4000块的“豪华旗舰”,哪个提成高?用脚指头想都知道。

更大的车,意味着更高的溢价空间,可以捆绑更多的“智能”功能,比如NFC解锁、手机APP互联、定速巡航。这些东西,成本可能没增加多少,但售价可以理直气壮地往上翻。

这套玩法,本质上已经脱离了“交通工具”的范畴,进入了“科技消费品”的领域。他们玩的不是制造业,是“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模式。

整个商业逻辑就形成了闭环。

厂家通过营销制造焦虑,定义“好车”的标准就是“大和长”。

用户被焦虑驱动,用钱包投票,追捧更大的车型。

经销商为了更高的利润,疯狂推荐高价、大型化的产品,把信息差利用到极致,把各种配置给你“喂到嘴里”。

监管制定了规则,却无意中为这场“合法”的军备竞赛划定了赛道。

这场商战,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彩的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在用户焦虑的时候递上一份“解决方案”。

从“小绵羊”到“铁野牛”,谁在给你的电动车喂“激素”?-有驾

最终的结果就是,电动自行车市场完成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跃迁。价格上去了,利润上去了,大家的消费观念也被重塑了。

你得到了什么?一辆更重、更贵、充电更慢,但看起来很安心的电动车。

你失去了什么?那个可以轻松扛上楼,穿梭在小巷里也毫不费力的轻盈时代。

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没有答案。

因为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里,从来没有人在乎你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只在乎你愿意为什么买单。而让你心甘情愿地为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东西买单,就是商业最大的艺术。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