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闲着没事儿,刷了一套驾校的模拟题,就是那种学法减分用的。刷着刷着,我悟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我发现,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教你怎么开车的,它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式的社会筛选。它的核心目的,是确认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是否具备一种核心能力——心平气和地接受一些纸面上的、近乎荒诞的规则。
不装了,摊牌了。这套考试的本质,就是一场“服从性测试”。
你看看这些题。比如,“驾驶机动车驶离高速公路进入匝道时,应当加速驶离。”答案是“错误”。“高速公路上行车,如果因疏忽驶过出口且下一出口距离较远时怎样做?”答案是“继续向前行驶”。是是是,都对,逻辑上完美闭环。这套理论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是理性人,每个司机都是一个设定好程序的AI,冷静,精确,永远做出最优解。
但这套完美的“飞升纲领”,它解释不了现实世界。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你规规矩矩地减速进匝道,后面那哥们儿可能觉得你肉,直接从你旁边咆哮着闪电战过去了,留下你在风中凌乱。你错过了出口,心里盘算着多开几十公里烧掉的油钱和时间,而旁边车道的大哥,已经挂上倒挡,开始在应急车道上表演空间折跃了。
这就是我说的,这套考试最大的“表演性”所在。它在用一套修仙的法则,去要求一群在玩黑暗森林大逃杀的玩家。它告诉你,道友,要稳住心神,错过这个机缘,前面还有下一个洞天福地。但现实是,有的道友直接选择入魔,逆行经脉,当场自爆,拉着周围一圈人一起渡劫。最好的防守是什么?不是你的铁布衫练得有多好,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谁也别吃。
所以,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在特斯拉吗?在小鹏吗?错了。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在于如何识别并规避“老头乐”。这些题目,它会告诉你“女驾驶人穿高跟鞋驾驶车辆,不利于安全行车”,它会告诉你“接打电话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典中典。这些都是可控变量。但它从来没告诉你,当你面对一个从次元裂缝里突然刷出来的、无视所有物理法则和交通规则的移动混沌卡座时,你的最优解是什么?
没有最优解。因为“老头乐”就是规则本身。只要大爷躺得快,牛顿和爱因斯坦都得站起来给他鼓掌,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一身的驾驶技巧,满脑子的正确答案,在那一刻,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你辛辛苦苦考下来的驾照,在那一瞬间,更像是一张“免责声明”的反向证明。
我作为一个真的每天都在路上跑的中年人,对这种感觉太熟悉了。这种感觉,就像某些品牌玄学。为什么有人会买奔驰?真的是因为它的发动机技术无敌吗?不是。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它代表了一种秩序感,一种“我成功了,我遵守规则并且得到了回报”的自我确认。而遵守交规,就是驾驶界的“奔驰信仰”。你相信这套系统,你维护它,你觉得世界就该这么井然有序地运转。
但路上还有“特斯拉信徒”,他们觉得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技术可以超越一切陈腐的教条,直到他们在辅助驾驶的时候被一个实线的变道干趴下。而“老头乐”的驾驶者,他们压根就不在任何信仰体系里。他们就是道,就是混沌,就是无。他们用行动告诉你,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失控。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开车比喻成修仙,可能有点蠢。但转念一想,你堵在晚高峰的高架上,前后左右都是钢铁盒子,那一刻的无助、烦躁和对命运的听天由命,可不就是一种现代版的渡劫吗?
所以你看,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它教你的东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往往是第一个被抛弃的。比如爆胎了,题目说要“双手紧握转向盘,尽力控制机动车直线行驶”。对,这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但那一瞬间的巨大恐惧,足以让99%的人脑子一片空白。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这跟知识无关,这关乎本能。
说起来,这些出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真的在晚高峰的北京或者上海开过车啊?!
但话说回来,我们又必须捏着鼻子把这些题库当成马路圣经来背。因为这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能够运转的基石。我们必须假装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我们必须相信那个错过了出口的人会老老实实开到下一个,我们必须相信大家都会在人行道前停车让行。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这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奢望。
但我们必须相信。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我们爱的不是这些规则,我们爱的是那个“遵守规则就能安全回家”的虚幻承诺。
所以,这些题的最终答案是什么?A、B、C、D?都不是。最终的答案是,当你熟背了所有正确答案,并拿到那个小本本之后,你要迅速把它们忘掉一半,然后把另一半刻进你的肌肉里,最后在心里默念一百遍:去TM的规则,老子要活着回家。
这,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