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搬一次家,脱半层皮。比搬家本身更痛苦的,是改地址。
水电煤网银行卡信用卡,一圈改下来,感觉自己刚参加完一场铁人三项,精神和肉体双重被掏空。
这还只是个人。
现在,你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公司,一家像特斯拉这样,在全城开满了酷炫门店的公司。
你的门店,大多开在顶流商场里。
而商场的本质是什么?
是流量的动态博弈,是资本的无情换洗。
今天你在这里,明天铺位合同到期,房东觉得隔壁奶茶店更能吸金,你就得卷铺盖走人,挪到商场的另一个角落,或者干脆换个商场。
每一次挪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重新装修,是营销预热。
但对于公司的法务和行政来说,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因为在旧世界的规则里,一个经营地址,对应一张营业执照。
换个地方?
对不起,请先把旧的注销,再重新办一张新的。
注销、申请、提交材料、等待审批、领新证。
一套流程走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这期间,你的门店可能得关门停业,因为没有合法的执照。
员工干瞪眼,顾客直摇头,营业额哗哗往下掉。
这种因为规则僵化而产生的成本,有一个非常装逼的学术名词,叫“制度性交易成本”。
说白了,就是一些高级的词汇,用来包装一些朴素的蛋疼。
特斯拉,这家在技术上把“未来”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的公司,就常年忍受着这种前现代的痛苦。
马老板在天上放卫星,地上的门店却在为一张纸跑断腿。
这画面,想想就非常赛博朋克,而且是充满了废土气息的那种。
然而,就在最近,这个存在已久的系统BUG,被一个叫浦东的地方,打上了一个堪称“神级”的补丁。
这个补丁,就是“一照多址”。
听名字就很好理解:一张营业执照,可以备案登记多个经营地址。
这玩意儿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行政逻辑的一场大地震。
故事的开头,要追溯到2017年。
那会儿,上海在浦东搞了个先行先试。
允许企业在一张执照上,捆绑好几个经营场所。
这一下,企业开分店的行政成本,直接打骨折。
这就像你打游戏,以前每建一个兵营,都要单独占一个人口,走一套审批流程。
现在不了,主基地升个级,直接解锁十个兵营的建造权,只要有钱有地,随便造。
这个试点效果拔群,到了2019年,上海全市推广。
这是“一照多址”改革的1.0时代,大家发现,真香。
但1.0版本有个限制,就是这些地址,必须在同一个区,归同一个登记机关管。
你浦东的公司,想在静安开个分店,还是得老老实实去静安再办张执照。
这就像游戏更新了,但还是个局域网版本。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22年,浦东通过立法,把这个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浦东新区。
哪怕你的分店和总公司归浦东不同的市场监管所管,也能统一备案。
这是2.0时代,局域网的范围变大了,但跨服战斗还是不行。
然后,就是今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直接掀了桌子,搞了个全市跨区备案。
这意味着什么?
你的公司注册在浦东,现在想去黄浦、想去徐汇、想去任何一个区开分店,都不用再办新执照了。
直接在浦东的登记机关申请备案,一张执照,通行全上海。
“三级跳”完成,改革直接进入了3.0时代,从局域网模式,一跃成为覆盖全服的广域网模式。
特斯拉,就成了第一个吃到这只“跨区螃蟹”的幸运儿。
当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特斯拉因为门店频繁搬迁而头疼时,他们的反应不是“按规定办”,而是“我们来帮你办”。
这种思维的转变,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迅速成立了一个叫“施文英服务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听这名字,又红又专,感觉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但干的事儿,却潮得不行。
这个工作室牵头,第一时间拉了个微信群,建了个“攻坚服务小组”,跟特斯拉搞起了“一对一”沟通。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碰到了BUG,在论坛发了个帖子。
结果游戏公司的首席程序员不但亲自回复,还加你好友,拉个小群,喊上策划和运营,24小时在线为你解决问题。
什么叫VIP服务啊?(战术后仰)
特斯拉要备案的门店多,分布广,情况还复杂。
这个小组就帮他们量身定制方案,分批申报,全程盯着材料,保证不出岔子。
同时内部开绿灯,审批流程能压就压,能缩就缩。
整个过程,突出一个丝滑。
但最骚的操作,还在后头。
前面说了,换地址最大的痛点,是旧店执照注销和新店备案之间的时间差,会导致停业。
浦东市场监管局怎么解决的?
他们搞了个“承诺+备案”的容缺机制。
翻译一下就是:特斯拉,你先承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把旧分店的执照注销掉。
我们相信你。
现在,我们先给你把新地址的备案办了。
你先上车,票后面再补。
这操作直接把“停业空窗期”给干没了,实现了无缝衔接。
门店一天都不用关,生意照做,钱照赚。
这已经不是服务了,这是预判了你的预判,然后把路给你铺平,顺便帮你把鞋带都系好了。
现在,特斯拉首批6家门店的备案已经搞定。
任何人只要扫描特斯拉营业执照上的那个“企业码”,就能看到它在全上海所有门店的地址。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特斯拉的负责人怎么说?
“省时省力,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服务和市场拓展上。”
这话说的,非常官方,但也非常真实。
对于一个巨型商业机器来说,任何非核心业务的内部消耗,都是一种浪费。
把行政人员从无尽的表格和审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这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
浦东,乃至整个上海,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给一家公司,提供这种堪称“宠溺”的服务?
仅仅是为了优化营商环境这句正确的废话吗?
当然不是。
朋友们,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早就不再是比谁的楼高,谁的路宽了。
而是比谁的“软件”更强,谁的“服务”更到位。
“营商环境”这个词,本质上就是一个城市为了吸引和留住资本,而打造的“产品”。
特斯拉是什么?
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玩家,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宠儿,是一条会下金蛋的巨龙。
它在哪里建厂,哪里的产业链就被盘活;它在哪里开店,哪里的商业价值就被拉升。
它带来的,是税收,是就业,是产业聚集效应,更是城市名片上闪闪发光的一笔。
对于这样的“金凤凰”,任何一个有脑子的城市管理者,都会想方设法把它伺候好。
今天,浦东用“一照多址”的终极进化版,解决了特斯拉的“搬家”问题。
这个消息传递出去,给所有在中国有布局、或者想来中国布局的跨国公司,释放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来我们这里,我们懂你。
你的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为了让你爽,我们甚至可以重塑我们的规则。
这才是“一照多址”改革背后,最硬核的逻辑。
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行政流程优化,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理念革命。
是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是从“墨守成规”到“主动破局”的思维跃迁。
那个曾经以“审批”和“盖章”为权力核心的系统,正在被一个以“效率”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系统所取代。
这事儿吧,就特别现实,也特别魔幻。
它告诉你,规则并非坚不可摧,效率也并非遥不可及。
当激励机制到位的时候,大象真的可以跳舞。
你品,你细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