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余承东穿着一件太过笔挺的西服走进会场,脸上的微笑像被精确校准过,每个褶皱都在掩饰分不清是疲惫还是得意的神色。数据板滚动,270亿营收,13亿利润——数字的音量足够让现场空气凝固半秒。有人悄声说:华为车BU——终于,_赚钱了_。此刻的“扬眉吐气”,是一种好看的功利,但离讽刺只隔着一条财报。
如果你站在他的位置,会怎么想?几千人的团队,日日夜夜砸在硬件和算法里,每天一睁眼,不是烧钱就是熬夜。每个人嘴里嚼着“创新”,心里盘算“生存”。余承东所面对的,是一个只能前进、不能撤退的战场。终于,这一天来到了。你会庆幸选择了最难走的路,还是暗自庆幸没被自己的选择拖垮?
专业点说,华为“只帮别人造车”的口号,已经没人太在意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谁能把技术与市场,捆成利益共同体。车BU旗下的问界、智界、享界、傲界、逸界“五兄弟”,价格梯度铺得像摸高后的楼梯——谁家预算都能踩上一级。历时多年,烧光了研发预算,终于用智选车模式踩在了盈利线上,余承东的坚持被数据盖章,是不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不起,我这职业见多了,宁愿省略掉震撼的感受,多琢磨两句“证据链”。
所谓智选车模式,就是华为深度介入:品牌、决策、技术、销售渠道一条龙,和车企一起打“智能汽车”这张牌,这跟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被动角色完全不是一个画风。HI模式只卖硬件和技术,智选车模式是“联合收割”。不要小看这个模式翼下的那只问界:销量独占鳌头,挣钱效率堪称一条活广告。有意思的是,最赚钱的恰好不是搞概念的,也不是搞顶配的,而是实打实把车卖出去的。
盈利这件事,说实话,大部分时候靠的是“大数法则”:产品线铺得宽、模式跑得快、抓住风口、别出岔子。车BU能这次交卷,背后是问界的销量持续,赛力斯能靠问界原地起飞,体面地给华为打工——这一轮,华为和合作伙伴,其实都在各自收获晋级门票。用行内话说,是“双方双向奔赴”,但奔跑过程中,有人掉队,有人摔跟头,也有人在技术合同里写满了小字条,从此对合同条款比婚姻还有感情。
那么,13亿的经营利润值不值得“扬眉吐气”?以华为体量来说,13亿只是个小数点。但有盈利,至少证明模式没错、方向没错——在这个行业,能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啦,我见过太多昔日盈利、今日退场的案例,数字不等于神话。中国造车这片地头,前几年每周都会有“下一场智能变革”,但真要落地盈利,最后都是拼谁能把“技术概念”变成“流水线上的货币”。
关于盈利,有个值得琢磨的细节:华为在车BU板块不仅靠一次性交付,还在蠢蠢欲动地推软件订阅(比如ADS高阶包、OTA月费),这其实是把“买车”的一次性交易变成“用车”的持续收费,是典型的“互联网玩法”。自动驾驶、座舱体验这些硬核技术,够不上“遥遥领先”,至少比很多品牌有底气喊一嗓子“真金白银的智驾”。
而说到“技高一筹”,我总想到一个有趣的现实:没人会抱着智驾系统哭,但有一天软件出BUG,没人比我见得多——技术进步带来幸福,也带来心跳过快。方向没错,模式没错,但每次推新,都是心头滴血。这种黑色幽默的职业体验,跟余承东的“扬眉吐气”相比,实在是两重天——他盼着盈利,我们冀望别出事故。
再说个尴尬的行业小心思:华为造车“不造车”,但谁都知道,在智能汽车战场,技术服务只是第一回合,最终还是拼谁能掌控用户入口、品牌声量和数据资产——车企们给技术服务费,其实是在不断给华为练兵和充值。赛力斯能借问界发家,华为也获得了“品牌跨界”的广告效应,本质上谁也没亏本,但距离“全盘不造车”,恐怕还得再犹豫一阵子。
以上这些,不说煽情,也不说赞美。余承东的“选对了模式”,当下看是胜利走位,可以理解他的自信,但市场本身没感情——今天能赚钱,明天可能被下亿美元的技术投资反扑。“行业风口”太善变,现在的赢家,多数不过是“暂时幸存者”。而车BU的盈利,背后也有一堆值得警醒的地方:高投入团队能持续吗?如何避免后续增长迟滞?合作车企之间的利益怎么平衡?问界能否一直独大?
最后,我倒不是要给出什么判断,只是看惯了风雨后的战场,冷静想一句:如果你是余承东,这笔13亿的利润,是沾沾自喜,还是如履薄冰?车BU这轮盈利,是模式自证,还是市场暂时宽容? 下一站,是技术主导一切,还是市场掏空一切?你认为“智选车”模式,能撑多久?这才是个永远值得问的问题。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