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里头,出了件挺有意思的新鲜事。
咱们都知道,前几年大家伙儿一提到买电动车,心里头第一个打鼓的就是跑不远,尤其是节假日想回个老家、出个远门,半路上没电了可咋办?
那会儿,一种叫“增程式”的电动车就应运而生了,它最大的卖点就是车上带了个小型的发电机,能烧油给电池充电。
这一下可算是给很多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感觉续航焦虑这个大难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才没过几年,风向好像突然就变了。
曾经被大家看作是解决续航问题“法宝”的增程式汽车,现在似乎没那么吃香了,销量甚至出现了下滑。
而旁边那个曾经让人忧心忡忡的纯电动车,反倒是越卖越火。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技术变了,还是咱们老百姓的算盘打得更精了?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好好捋一捋。
咱们不讲虚的,先看最实在的数据,毕竟市场好不好,销量是不会骗人的。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乘联会给出的数据,今年一到七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还是热火朝天的。
但是仔细一瞧,里头的门道就出来了。
纯电动车的销量增长速度非常猛,达到了35%,就像个卯足了劲往前冲的小伙子。
可回过头再看增程式汽车,增长速度只有12%,跟纯电车一比,那速度简直就像是在散步。
这还不算最关键的,到了七月份,这个差距变得更加刺眼。
当纯电动车顶着压力还实现了24.5%的同比增长时,增程式汽车的销量却直接掉了11%。
一个往上涨,一个往下跌,这就不只是跑得快慢的问题了,这说明市场的天平已经开始明显地倾斜,越来越多的人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大家伙儿的想法变了呢?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藏在咱们每个车主的日常开销里。
以前,增程式汽车最大的优点是“可油可电”,给了人一种双重保险的感觉。
但现在,很多车主发现,这个“可油”的选项,用起来实在是有点肉疼。
就拿现在增程式卖得最好的理想汽车来说,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理想车主,明明开着能加油的车,却在节假日里跟纯电动车的车主们一起挤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里排大队,甚至为了抢个充电桩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背后的道理却非常简单,就是为了省钱。
有位车主在网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说他开着自己的理想汽车跑高速,如果全程都用充电的方式,一度电一块四毛钱,跑个五百公里下来,电费大概是150块钱左右。
但如果图省事,全程用油发电呢?
同样是跑五百公里,油费轻轻松松就超过300块钱,差不多是电费的一倍还多。
这笔账一算出来,大家心里就都亮堂了。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一半的开销,谁会不愿意呢?
当烧油的成本远远高于充电的时候,那个“可油”的备用方案,就从一个让人安心的保障,变成了一个让人心疼的“惩罚性”选项。
大家买增程式,归根结底还是冲着它“电车”的身份去的,是为了享受电驱动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成本,而不是真的想把它当成一辆油车来开。
当然,光是用户会算账还不足以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我们国家在纯电动车技术上取得的巨大突破。
过去增程式汽车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纯电动车充电慢、充电难的痛点。
但现在,这些痛点正在被一个个地解决掉。
首先就是充电速度,简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很多新的纯电车型都用上了800V高压快充技术,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以前充电就像拿个小水管给一个大水池子注水,得等半天;现在用上800V,就等于直接换上了消防水枪,哗哗地几分钟就能充进去不少。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甚至发布了充电5分钟就能增加超过500公里续航的新电池。
这意味着,以后跑长途,司机上个厕所、买杯水的功夫,车子的电就差不多充满了,续航焦虑自然就大大缓解了。
其次,就是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范围。
就在几年前,找个充电桩还跟寻宝似的,得提前规划好路线。
但根据最新的数据,到2025年,我们全国的公共和私人充电桩总数已经超过了1669万个。
平均下来,差不多每5辆新能源车,就对应着将近2个充电桩。
从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到大城市的商场地下车库,再到小县城的居民小区,充电网络越来越密,充电变得越来越方便。
这种底气,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基建能力带来的,也是纯电动车能够快速普及的坚实基础。
在充电速度和充电网络这两大难题被攻克之后,纯电动车的优势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它结构简单,没有发动机和复杂的变速箱,所以车内空间更大,开起来更安静平顺,提速也更快。
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就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说增程式汽车就像一个人跑步,身上还背着个沉重的煤气罐。
因为它要同时装着发动机、发电机、油箱,还有电池、电机这两套系统,车身更重,成本也更高。
更尴尬的是,为了不被纯电车比下去,现在的增程式汽车也开始拼命把电池做大,有的车电池容量都快赶上纯电车了。
这样一来,它的成本就上去了,售价也跟同级别的纯电车差不多。
这就让消费者很困惑了:我花差不多的钱,为什么不买一个技术更纯粹、空间更大、体验更好的纯电动车,而去买一个结构复杂、还可能更费钱的“中间产品”呢?
话又说回来,这是否就意味着增程式汽车马上就要被淘汰了呢?
其实也未必。
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增程模式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冬季极其寒冷的地区,气温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纯电动车的电池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续航里程会打不小的折扣。
这时候,增程式汽车能烧油发电,不受低温影响,还能提供稳定的暖风,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再比如,对于那些工作生活在充电设施还不完善的偏远地区,或者是有着频繁、超长途驾驶需求的用户来说,增程车可以随时去加油站补充能源的便利性,确实能提供一份纯电车给不了的踏实感。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像零跑、问界这些品牌,依然在推出新的增程式车型,它们认为这部分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这说明市场正在变得更加细分,不同的技术路线会找到各自最适合的生存空间。
但从大趋势来看,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纯电动车的使用边界正在无限扩大,它正在从根本上解决曾经困扰人们的那些问题。
这场技术路线的竞争,说到底还是用户体验和使用成本的竞争,谁能让老百姓用得更爽、花钱更少,谁就能赢得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