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每年国庆高速上堵成停车场的那几个小时,比看什么哲学书都管用,特治各种“技术洁癖”。

导航上那段深得发黑的红色,简直就是对现代科技文明的一记响亮耳光。

也就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里,我算是彻底想明白了,为啥前几年被骂成“工业垃圾”的增程式电动车,今年突然就成了无数人心里的“白月光”。

这事儿要从我那哥们儿的一条微信说起。

当时我正堵在路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他微信弹了出来,就一句话:“哥,我破防了。”

配图是一张几乎见底的电量条。

他那台花了小五十万买的纯电“未来座驾”,续航标称六百多公里,出发时满电,结果在路上龟行了不到两百公里,就快歇菜了。

最绝望的是,他为了省电,连空调都不敢开,一家老小在车里闷得像蒸笼里的包子。

高科技?

智能座舱?

全景天窗?

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有驾

在那一刻,都成了笑话。

一个几十万的铁皮盒子,连最基本的冷气自由都给不了。

这场景,简直就是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圈狂热氛围的绝佳讽刺。

曾几何时,“增程”这两个字,就是鄙视链的最底端。

那些技术发布会上,各路大佬言必称“纯电才是未来”,顺带还要把增程拉出来公开处刑一番,说它是“落后的过渡技术”,是给发动机“多穿了一条裤子”,纯属多此一举。

那阵仗,好像谁家要是碰了增程,就等于自绝于未来。

可现实呢,专治各种不服。

镜头切回到那条望不到头的车龙里。

纯电车主们一个个如坐针毡,每一次点亮屏幕查看剩余电量,都像是在看自己的生命倒计时。

而服务区的充电桩,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圣地,排队几小时充电半小时的“盛况”,足以让任何一个急性子当场崩溃。

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有驾

隔壁道的油车大哥们呢?

虽说没断电的风险,可那油耗也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看着仪表盘上蹭蹭往上涨的数字,心疼得直抽抽。

长时间怠速,发动机的嗡鸣声,听着都让人烦躁。

就在这一片哀鸿遍野里,增程车主,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人家车里空调照开,音乐照放,中控大屏上电影看得不亦乐乎,甚至还有闲情逸致接个电源烧壶热水泡面。

他们那种“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松弛感,到底是从哪来的?

就来自那个被骂了无数遍的“增程器”。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小型的发电机。

在城里,车主们开着大电池,享受着纯电的安静顺滑,日常通勤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90%的用车场景和纯电没区别。

可一旦遇上国庆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地狱模式”,这个小小的发动机就成了最可靠的后盾。

电快没了?

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有驾

它自动启动,悄无声息地给电池充电,车子全程依旧是电机驱动,动力和静谧性一点不受影响。

续航焦虑是什么?

不存在的。

只要有加油站,理论上就能一直开下去。

这不就是咱们中国人最爱讲的“中庸之道”么?

它不极端,不偏执,用一种看似“和稀泥”的方式,把纯电的经济性和油车的便利性给捏合到了一起。

你笑它技术不够纯粹,它笑你堵在路上不敢开空调。

中国工程院的杨裕生院士,一位为增程技术奔走呼号多年的老专家,早就说过:“城市用电、长途发电”。

这八个字,简直把中国人的用车需求给摸透了。

我们这个国家太大了,用车环境太复杂了,你不可能用一个单一的技术方案去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有驾

当然,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增程不还是烧油吗?

不环保!

这话在技术论坛上说说可以,但在零下十几度趴窝的纯电车主面前,或者在排队四小时等充电桩的家庭面前,就显得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更何况,数据显示,大部分增程车主超过65%的里程都是用电跑的,那个发动机更像是一个“备胎”,一个让你心里有底的“超级充电宝”。

所以你看,技术路线的争论,有时候真的挺虚无的。

当一项技术脱离了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一味地追求参数上的“先进”,那它就成了空中楼阁。

当你在高速上被堵得七荤八素,全家老小怨声载道的时候,你还会关心这车是“纯粹的未来”还是“落后的过渡”吗?

不,你只关心,这破车能不能让我凉快点,能不能让我早点到家。

说到底,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至于那些标签和口号,就留给PPT和发布会吧。

曾被骂是工业垃圾,如今堵车却成了神,增程车真香!-有驾

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