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份全球各大车企的“期中成绩单”,这份财报数据看下来,让不少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要是问现在哪个外国汽车品牌最能赚钱,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答案,八成不是德国的大众,就是日本的丰田。
毕竟这两家公司,一个靠着庞大的产品线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一个凭着省油耐用的口碑和精细的成本控制,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了好多年。
可这一次,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众多海外汽车巨头里,利润表现最稳健、跌幅最小的,居然是那个我们印象里有些传统、甚至有点“老气”的美国通用汽车。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在全球汽车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通用究竟是怎么办到的,能把丰田和大众这两位老大哥都比了下去?
这背后藏着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眼下的全球汽车行业,日子过得是相当艰难。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白纸黑字写在各家财报上的。
我们可以把当前的局面,想象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倒春寒”,几乎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大家比拼的,无非是谁穿的棉袄更厚实,谁的底子更扛冻。
造成这场寒流的原因很复杂,有前两年疫情留下的后遗症,导致全球供应链到现在还没完全理顺;有关键的汽车芯片持续短缺,让很多工厂想开工都开不了;还有各种造车用的原材料,比如钢材、电池材料,价格一个劲儿地往上涨。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所有汽车公司的成本都大幅增加,赚钱变得比以前困难多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先来看看一向以稳健和会赚钱著称的日本车企,他们的表现怎么样。
领头的丰田汽车,可以说是全球成本控制的典范,但这次也感到压力山大了。
从财报上看,丰田卖车的总收入其实还涨了一点,说明它的车在市面上依然很受欢迎,不愁卖。
但问题是,回头一看净利润,居然大幅下滑了将近四成。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你家楼下那个生意火爆的包子铺,每天来买包子的人还是那么多,甚至还多了些,但到了年底老板一算账,发现赚到的钱比去年少了一大半。
原因很简单,面粉、猪肉、燃气都涨价了,每个包子的利润薄了,忙活了半天,利润大头都让供应商给赚走了。
丰田遇到的就是一模一样的问题,造车的成本涨得太快,把利润空间给严重挤压了。
丰田都这样了,它的两个老乡本田和日产,情况就更不乐观了。
本田的净利润直接被“腰斩”,下滑幅度超过了50%,比丰田还要惨淡。
而日产汽车,这位曾经的技术派代表,更是经历了连续好几个季度的亏损,最近好不容易才扭亏为盈,但赚到的那点钱,跟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没什么增长,基本上就是在盈亏平衡线上苦苦支撑。
可以说,日系三强在这场行业寒冬里,都被冻得不轻。
看完了日本车企,我们再把视线转向欧洲大陆,看看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德国豪华品牌。
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几乎就是豪华和品质的代名词。
可是在这场风暴里,它们头上的“豪华光环”也没能挡住寒气。
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的利润下滑得最厉害,跌幅超过了55%,简直可以用“跳水”来形容。
奥迪的日子也不好过,利润跌了将近四成。
在这三家里面,表现相对最好的反而是宝马,虽然它的利润也下滑了将近三成,但在大家都考得很差的情况下,它成了那个相对“抗揍”的。
而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龙头,大众集团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它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然是合资品牌里的冠军,但在全球范围内,它的总收入虽然没怎么降,可净利润却实实在在地缩水了近四成。
这清楚地说明,大众也面临着和丰田一样的困境:规模再大,车卖得再多,也扛不住成本的飙升,最终能落到口袋里的钱变少了。
好了,日系和德系的巨头们都看了一圈,基本是一片愁云惨雾。
现在,轮到我们今天的主角——美国车企登场了,故事的转折点也就在这里。
福特和通用,这对在美国市场上斗了一百多年的老冤家,这次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卷。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两家公司的总收入都实现了微小的增长,这在普遍下滑的市场里已经算是个小小的奇迹了。
但关键的分水岭,出现在净利润这个核心指标上。
福特汽车的净利润,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暴跌超过了86%!
这个数字说明福特可能正处在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期,比如在电动车领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短期内还没看到回报。
然而,通用汽车的数据,就真的让人大吃一惊了。
它的净利润虽然也下降了,但降幅只有20.9%。
你没看错,在同行们动不动就利润腰斩、甚至暴跌百分之七八十的背景下,通用这个不到21%的跌幅,简直就像是“学霸”级别的表现。
具体到金额上,通用上半年的净利润高达46.8亿美元,这个盈利水平,无论从利润总额还是从跌幅控制来看,都稳稳地排在了丰田、大众、奔驰这些传统强手的前面。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的那个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
通用汽车凭什么能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最能扛的“仔”?
这背后其实是清晰的战略选择和市场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通用汽车手里捏着一张绝对的“王牌”,那就是在北美市场几乎无敌的大尺寸皮卡和全尺寸SUV。
像雪佛兰的Silverado(索罗德)皮卡、GMC品牌的SIERRA系列,还有凯迪拉克的凯雷德这种大型豪华SUV,这些车在美国本土就是“摇钱树”,单车利润非常高。
在芯片这种关键资源非常紧张的时候,通用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把有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这些最赚钱车型的生产。
这就好比一个果农,在干旱缺水的年份,他肯定会先紧着浇灌那些最值钱、最能卖上价的果树,哪怕牺牲掉一些普通果子,也要保住核心的收入来源。
通用正是靠着这个策略,稳住了自己的利润基本盘。
其次,还有一个更深层次、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众、丰田这些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市场是它们全球利润版图里至关重要的一块。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对海外品牌构成了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定义汽车。
先进的智能座舱、越来越好用的辅助驾驶系统、更贴近中国用户习惯的软件生态,这些都让很多传统海外品牌的优势不再明显。
当消费者发现,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体验更好、科技感更强的国产新能源车时,大众、丰田们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光环就开始褪色了。
它们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自然会直接拖累它们全球的财务表现。
相比之下,通用汽车虽然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但它的利润结构对北美“大本营”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
所以,当中国市场这根过去大家都能靠着的“拐杖”变得不那么好用的时候,谁的“主干”更强壮,谁就能站得更稳。
通用在北美市场稳固的、由高利润车型构成的基本盘,为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
因此,通用汽车这次能在财报上“一枝独秀”,一方面是它自身产品策略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恰恰从侧面反映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被强大的中国力量所改写。
那个海外品牌可以轻轻松松在中国市场赚钱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