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米汽车市区飙到120km/h!这是把马路当赛道了?
就10月20日在苏州吴江区,一辆小米汽车在限速40公里/小时的北麻路上,直接飙到了120公里/小时!而且这哥们儿还不是老老实实开,直接实线变道、跨越双黄线冲进对向车道超车,这操作简直是把市区道路当成了赛道。
从视频里能听到,车上的人还特别嗨,有个女声说“这个人要超我车了,准备好”,然后就是一阵惊呼有人喊“这太过分了”。
最讽刺的是,还有人提了一句“新郎说你们玩得很嗨”,合着这还是一辆婚车!结婚是喜事,但也不能拿马路当游乐场啊,路上可是有行人和其他车辆的。
这段路周边都是居民区,而且明确限速40,这辆车超速整整三倍!
后来疑似过了个减速带,车速才从100公里/小时降到60左右。事情曝光后,吴江交警中队已经回应了,说会调查处理这些超速、逆行、违法变道的行为。
其实这也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因为飙车上新闻了。
之前就有过泉州车主在市区开到150公里/小时撞飞电动车,还有江西车主飙到173.8公里/小时被拍下来炫耀,这些车主是不是对“性能车”有什么误解?
公共道路真不是给你们秀极限操作的。
看到苏州这个事,好多网友都在问:怎么老是小马汽车?其实仔细想想,背后有几个原因特别明显。
第一,车企的“性能营销”过头了。
小米SU7 Ultra的卖点就是“1.98秒破百”、“极速350公里/小时”。
这些参数在发布会上听起来很燃,但到了现实中,有些车主就忍不住想“试试极限”。
虽然小米设置了新手模式(前300公里限速140公里/小时),但一旦解锁,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赛道模式还得GPS定位到封闭场地才能激活,而小米的“大师模式”全靠车主自觉,缺乏技术约束。
第二,社交炫耀成了“速度的催化剂”。
一部分车主把高性能车当成“社交货币”。
像江西那个飙到173.8公里/小时的司机,副驾还拍视频发朋友圈,就为了“好奇与分享欲”。
这种“点赞狂欢”让危险驾驶成了流量游戏,却忘了车子是两吨重的金属,失控的代价是人命。
第三,驾驶培训和安全意识没跟上性能。
传统超跑品牌会通过赛道培训、车主俱乐部构建安全驾驶共识,而新兴科技车企更侧重宣传“参数怪兽”,对驾驶伦理的培育不足。加上电动车加速猛、风噪小,容易让人在“安静的速度陷阱”里失去警觉。
联系前文的苏州飙车事件和成都车祸,能看出一个共性:不管是故意超速还是事故后车门打不开,都反映出性能与安全教育的脱节。车企在宣传“极致体验”时,不能忽视公共道路安全的底线。
说回雷军,他最近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前段时间成都小米汽车起火、车门打不开的悲剧登上热搜,虽然事后调查说是车主酒驾,但“车门打不开”这个点太致命了。
网友直接炸锅:“绿化带战神”“电子锁失效是不是设计缺陷?”甚至有人跑到直播间刷屏骂主播。
紧接着雷军在一个行业大会上讲话,说要“拒绝网暴、营造好环境”,结果网友更不买账了:“别扯虚的,先解释清楚安全问题!” 大家觉得他在回避核心问题,毕竟AI大模型、拟人化语音控车讲得再炫,不如扎实解释一下车门应急机制为什么失效。
其实雷军的口碑下滑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前他是“为发烧而生”“和用户交朋友”的雷大哥,现在很多人觉得他“套路多了,真诚少了”。
比如小米17系列被指模仿苹果,宣传中的“逆光之王”被扒出是“项目目标”而非实测效果;汽车续航标1300公里,细看是“满电出发、低电到达、中间只充一次”,这种“语言艺术”玩多了,大家自然不信任了。
再加上小米汽车事故频发,从安徽高速事故到成都车门事件,每次大家都等着雷军正面回应,但他最近的发言总是宏观呼吁行业共建,对具体问题避而不谈。
这种“割裂感”让粉丝特别失望,你可以在微博晒健身、聊产品,但一旦出事,必须直面问题而不是躲闪。
说到底,大家不是讨厌雷军个人,是讨厌“营销大于产品”的套路。
当安全这种底线问题都要用话术绕过时,再好的“人设”也扛不住信任崩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