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自己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这头,咱们的新能源车跟下饺子似的往外蹦,街上跑的新车,一半没排气管,渗透率这玩意儿一不留神就破了51%。
比亚迪这种“狼”一样的企业,销量数字拿出来都能当暖宝宝用,直愣愣地把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牌子,什么丰田大众,挤兑得直喘粗气。
不光自己家后院卖得欢,车子都开到人家欧洲的地盘上去了,属实是有点“骑脸输出”的意思了。
可镜头一掰,转到地球那头,画风急转直下,跟开了黑白滤镜似的。
苹果那个传说了十年的“iCar”,库克大手一挥,直接给毙了,遣散了整个团队。
然后就是BBA这些老牌贵族,奔驰、奥迪,一个个跟商量好了似的,原来喊着“电动化”的嗓门都小了,改口说“燃油车还是很有搞头的嘛”。
福特通用更是坦诚,重心还是得放回那个烧油的老伙计身上。
这下可好,网上直接吵翻天了。
一堆人出来捶胸顿足,说什么“全世界都醒了,就我们还在做梦”,“我们这是不是走错路了?”
。
那感觉,好像全世界都踩了刹车,就我们一脚油门踩到底,奔着悬崖就去了。
但凡你把这事儿当成一个简单的“对错题”,那你百分之百被带沟里了。
咱把录像带倒回去,看看这盘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你真以为咱们当年一头扎进新能源的怀抱,是为了头顶那片蓝天,还是为了在国际上显得特别酷、特别有科技感?
都不是,哥们儿。
这压根就不是一道你想不想干的选择题,这是一道你必须干的“保命题”。
咱国家超过七成半的石油,得从人家手里买。
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就不说了,最让人睡不着觉的是,这些“工业血液”绝大部分都得挤过一个叫“马六甲海峡”的细脖子。
那地方,风平浪静的时候是黄金水道,可万一哪天那块儿有点啥风吹草动,人家把门一关,咱们国内一半的工厂和汽车就得当场趴窝。
这种脖子被别人掐着的感觉,太憋屈了。
这么一看,把车轮子上的动力从“油”换成我们自己能发的“电”,这事儿还用得着犹豫?
咱们的电,烧煤能来,水冲能来,风吹太阳晒也能来,哪怕是在自家院子里蹬自行车发电,那也是咱自家的。
这已经不是什么弯道超车了,这简直是掀了桌子换个场子自己当庄家。
燃油车那套,人家欧美玩了一百多年,发动机、变速箱那些核心技术,专利壁垒比城墙还厚,我们跟在屁股后面跑得再快,也只是个优秀的“跟跑者”。
新能源这条赛道,大伙儿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谁怕谁啊?
当然了,光有一腔热血还不够,你得有那个家底。
这事儿还真就咱们能办成,别国想抄作业,连卷子都找不着。
先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咱老百姓心里明镜儿似的。
油价噌噌往上涨,加满一箱油,这个月就得少下两趟馆子。
可家里的电费呢?
一度电几毛钱,很多地方晚上充电还有优惠。
这么一来,以前开油车一公里恨不得一块钱,现在换成电动爹,一公里也就一两毛,一年下来省出来的钱都够换台新电脑了。
这种实打实的优惠,谁能顶得住?
这笔账,美国人就没法算。
他们电价本来就贵,再加上贵到离谱的人工费,导致电动车那点成本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老百姓自然就没那么大热情了。
再说了,咱们有个外号叫“基建狂魔”,真不是白叫的。
国家层面把新能源定为战略,下面从补贴、免税到不限行,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谁看了不迷糊?
西方国家还在为在社区里装个充电桩扯皮拉筋的时候,我们的充电网络已经铺到村口了,真正做到了“有路就有充电桩”。
这种动员和执行能力,你上哪儿找第二个去?
最硬核的,还是咱手里攥着的这张王牌——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西方国家搞电动车,尴尬地发现,电池得找宁德时代,智能系统绕不开华为。
我们呢?
从最上游的矿产,到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再到整车制造和智能驾驶方案,齐活了!
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掌控力,才是我们真正的护城河。
现在再回头品品那些所谓的“西方放弃论”,是不是觉得有点内味儿了?
人家那不叫放弃,那叫“打不过就换个打法”。
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听起来像是认怂了,可人家的潜台词是:“我现在硬刚不过你,先战略性后撤,守好我燃油车的利润,等我攒一波大招再回来。”
更别忘了,当他们在市场上正面刚不过我们的时候,就开始从规则下手了。
欧盟那个“反补贴调查”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这反而说明,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强大到让他们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恐惧。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我们走错路”的悲情故事。
而是一场围绕着未来工业主导权、能源安全和国家命运的阳谋博弈。
西方压根就没放弃,他们只是把战场从产品竞争,转移到了贸易壁垒和技术标准这些看不见硝烟的地方。
大戏,这才演到中场休息呢。
至于下半场怎么演,咱走着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