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的采购经理电话估计都打爆了,一些车用芯片的价格活生生涨了十倍。谁也没想到,这场横扫欧洲车企的恐慌,源头竟在一家五年前被中国公司从破产边缘拉回来的荷兰半导体厂。
这事儿要从安世半导体(Nexperia)说起。时间倒回2020年,中国的闻泰科技花了将近19亿欧元,把这家当时经营不怎么样的荷兰公司整个盘了下来。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联姻,一方有资金有市场,另一方有技术但缺钱,一拍即合。
接下来的几年,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中方接手后,安世半导体不但扭亏为盈,到了2024年10月份,财务报表上赫然写着零负债。这成绩单,放哪儿都相当亮眼。
可就在财报的墨迹还没干透的时候,荷兰政府那边突然翻脸了。一顶国家安全的大帽子扣下来,直接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商业场上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在他们那儿好像成了一张废纸。
中方的反应也很快,商务部直接把安世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单,意思很明确: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本以为这会是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双方高层也通了电话,之后是长达一个星期的沉默。市场都在观望,以为事情总有缓和的余地。
结果等来的,是11月2日凌晨的一纸断供通知。安世半导体单方面暂停向它在东莞的工厂供应晶圆。那家东莞工厂,一年能产出500亿颗芯片,背后牵扯的上下游产业链,广得吓人。
晶圆这东西,外行人可能不太了解。简单说,它就是芯片的地基,一块薄薄的、用高纯度单晶硅做成的圆盘。后续所有光刻、蚀刻工序,都得在这上面进行。东莞工厂七成的晶圆都来自荷兰母公司,这一断供,等于直接被人掐住了脖子。
公告里还抖了个猛料,说荷兰方面声称中方未付款纯属恶意抹黑,实际上,荷兰安世现在还欠着中方这边10个亿的货款没给。这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
真正先急眼的,反而不是我们,而是欧洲人自己。安世生产的功率芯片,大众、宝马这些欧洲主流车企用得非常多,依赖度极高。断供的消息一出,这些车企立刻开始满世界扫货,恐慌性地囤积库存。
市场就是这样,一恐慌价格就飞涨。这连锁反应,恐怕是荷兰政府当初没算到的。本来是想给中方施压,结果一记重拳先砸在了自己盟友的脑门上,这场面多少有点滑稽。
当然,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国产晶圆能不能顶上?这些年,在十四五规划和产业大基金的支持下,国产晶圆的市占率确实从2022年的15%爬到了现在的大概三成。沪硅产业、中芯国际这些企业也确实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但实话实说,短期内想完全填上这个缺口,不太现实。技术成熟度、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这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难题。想要立刻满足东莞工厂那种天文数字般的需求,我们还得再加把劲。
这场围绕着安世半导体的博弈,背后早就不是单纯的商业纠纷了。全球的芯片产业,已经成了大国角力的棋盘,荷兰身在其中,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美国的影子在这件事里若隐若现。
看来,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商业谈判、法律维权、外交沟通,每一步都得走。但这件事也再次给我们提了个醒,核心技术上搞拿来主义终究行不通。
芯片这东西,只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腰杆子才能硬。这场博弈虽然痛苦,但换个角度看,或许也是国产晶圆产业加速崛起的一个契机。毕竟,有时候不被人逼到墙角,还真下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你怎么看这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