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敢把电动重卡卖到德国,还比别人贵?

魔幻的2024,所有人都觉得电动车的尽头是血海里游泳,甚至连泳裤都可能被对手扒了去。

当所有人都挤在国内,为了抢一块钱优惠券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总有聪明人,不爱凑热闹。

他们抬头看了看天,发现除了家用车那点事儿,路上跑的还有一种更刚猛、更朴实、也更值钱的铁疙瘩——重型卡车。

这玩意儿才是国民经济的真·毛细血管,拉煤拉货拉快递,昼夜不息。

但长久以来,没人觉得这东西能电动化。为啥?因为它难。电池得多大?充电得多快?零下三十度趴窝了误了工期谁赔?每一个都是要命题。

当所有人都说“这事儿没戏”的时候,机会就来了。因为商业世界里,共识的价值约等于零。

于是,一个叫速豹科技的公司,带着清华学霸和前德国汽车巨头高管的光环,揣着小米顺为和红杉的10个亿,就这么冲了进来。

他们的玩法,突出一个“不讲武德”。

国内市场卷成麻花,价格战打到骨折?对不起,我们不玩。我们直接把家安在了最终BOSS的门口——欧洲,而且是德语区,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

凭什么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敢把电动重卡卖到德国,还比别人贵?-有驾

这操作骚不骚?上来就选地狱难度,要么是疯了,要么是手里真有几把刷子。

创始人刘超的逻辑很简单,在一个即将爆发但又极度困难的市场里,想活下来,你不能靠便宜,得靠牛逼。而且,必须去最难的市场证明你的牛逼。

这就好比一个刚出新手村的玩家,不打史莱姆,直接瞬移到最终魔王城下,对着城门喊:孙子,你爷爷我来了。

这种自信从哪来的?

凭什么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敢把电动重卡卖到德国,还比别人贵?-有驾

两个字:认知。

第一,刘超他们判断,重卡行业百年来被机械定义的逻辑要被颠覆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电池、软件和数据。电动化和智能化叠加,这是一个足以“重构行业”的窗口期,老玩家的优势会被清零,新玩家才有机会上牌桌。

第二,他们看到了中国过去十年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卷出来的“世界奇观”——全球最强的供应链和被996锤炼出的工程师红利。这种工程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一旦平移到重卡领域,就是对欧美传统巨头的降维打击。欧洲人还在算减碳的KPI,我们已经能把成本、效率和性能的公式算出花来了。

凭什么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敢把电动重卡卖到德国,还比别人贵?-有驾

所以,速豹从成立第一天,就没想过当个“出海”公司,而是要做一家“生而全球化”的公司。在国内打价格战,你赢了也只是个高级包工头;但在欧洲站稳了脚跟,你就是新时代的标准定义者。

当然,光有认知是吹牛,想在德国人的地盘上卖车,你得拿出真东西。

速豹最硬的底牌,是四个字——“全栈自研”。

这词儿现在有点被说烂了,好像不提这四个字就不好意思开发布会。但速豹的自研,是玩儿真的,而且是压上了身家性命的那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自己搞了“电驱桥”。

这玩意儿是电动重卡的心脏,集成了电机、电控和传动,直接决定了车的能耗、动力和可靠性。2021年那会儿,他们就认定了800V高压平台是未来,充电快,能效高。但问题是,市面上根本没有成熟的配套电驱桥。

他们找遍了全球供应商,最牛的那家,傲慢地表示:不卖给你。国内的专家前辈也纷纷劝退:这玩意儿技术难度太高,工况太恶劣,你们一个创业公司,别瞎折腾,会死人的。

压力全到了创始人刘超身上。那次决策会,他甚至是在开车的路上用电话开的,一边是所有外部的质疑,一边是自己团队的坚持。

CTO和团队拍着胸脯说:老板,干就完了,没问题。

他们凭什么这么有底气?因为他们在工程上啃下了硬骨头。比如用“油水复合冷却”解决了800V系统的寿命问题,用“贯通式桥壳”的创新设计解决了重卡的震动和驾感疲劳问题。

摆在刘超面前的选择题很简单:要么把钱给爱搭不理的供应商,求爷爷告奶奶让他们帮忙开发;要么,就把钱和信任都给自己这帮兄弟,赌一把。

凭什么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敢把电动重卡卖到德国,还比别人贵?-有驾

他选了后者。

现在回头看,这是速豹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因为在制造业,核心技术就是你的命根子。如果大家都是买来的方案,那竞争就只剩下价格战和市场营销,最后还是死路一条。只有你掌握了别人没有的东西,你才有资格谈“价值”,才有资格不便宜。

所以,当速-豹的黑金刚开上阿尔卑斯山,在和行业标杆奔驰eActros 600的同场竞技中,跑出了几乎持平的能耗数据时,那些傲慢的欧洲人才会真正收起轻视,把你当成一个平等的对手。

信任这东西,不是聊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在国内,速豹同样不打价格战。新品牌,价格还贵,怎么卖?

答案更朴素:靠口碑,靠实实在在的价值。

河北一个物流老板,一开始根本不信,抱着“我就试试,不行就退货”的心态用了一个月。结果发现,速豹的车百公里能耗低一成多,充电还快,别人跑两趟的功夫,他的车能跑三趟。时间就是金钱,算盘一打,立马下单复购。

最极端的场景在新疆。零下30度的冬天,别的电动卡车队都趴窝了,只有速豹的车队还在正常运营。客户半夜打电话过来,激动地说:这才是真能挣钱的电动车。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讲故事,而是帮你的客户挣钱。你能帮他多挣一块,他就愿意分你五毛。你能帮他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麻烦,你就拥有了定价权。

这套逻辑,比任何花里胡哨的PPT都管用。

那么,速豹的终局是什么?仅仅是造一台好车,然后卖到全世界吗?

格局小了。

刘超真正的野心,是把速豹打造成重卡行业的“安卓系统”。

他们要开放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让自动驾驶公司、能源网络、金融机构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这背后的逻辑是,未来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

客户要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整套从A点到B点最高效、最经济的运输解决方案。这个方案需要无数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速豹想做的,就是那个底层的“操作系统”,连接一切。

这听起来很疯狂,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开放出去,不怕被抄袭吗?

速豹的自信在于,他们相信中国工程师的“迭代速度”。欧美同行可能需要三年才能完成一次产品迭代,而背靠中国强大的产业链和工程师红利,速豹可能一年半就能搞定。等你把我的第一代产品研究明白,我的第三代已经上市了。

这是一种动态的护城河,建立在速度和效率之上。

所以,你看懂了吗?

这家公司的故事,表面上是造电动卡车,内核其实是新一代中国科技企业的生存法则:

1. 认知升维:不在低价值的红海里内卷,而是去寻找结构性机会,用新技术范式重构旧行业。

2. 技术扎根:把钱和资源投在最难、最核心的技术上,建立起别人无法轻易模仿的壁垒,这是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来源。

3. 全球布局:生而全球化,直接去最难的市场证明自己,用实力构建品牌价值,而不是靠低价换市场。

4. 生态终局:产品只是入口,平台和生态才是终极目标。从卖铁皮盒子,到成为行业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

未来的重卡行业,决胜的关键无非三点:全生命周期成本(TCO)、智能化水平和生态整合能力。说白了,就是谁能用技术帮客户把钱挣得更明白,把人的因素降到最低,把所有资源整合得最到位。

这已经不是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故事了,这是一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未来。速豹现在做的所有事,都是在为那个终局铺路。

这盘棋很大,赌注也很高,但牌桌上的玩家,眼神里没有迷茫。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