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全固态电池?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又一个概念车厂炒作吗?毕竟,咱们行业里全固态电池的消息传了N遍——从几年前的科幻,到去年开始频繁爆出专利申请,有的还搞得好像马上就能上量产了。可真要说哪家真拿出量产车,寥寥无几。
但这回,奇瑞直接官宣专利,名字挺严肃: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包和车辆。这不是啥软文未来,而是实打实拿了个技术路线的身份证。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听几个一线供应链工程师说,奇瑞内部这块研发已经敲了4年多,试产、材料配比迭代次数估计有上百次,工艺路线也折腾得够呛。最关键的——他们针对固态电解质对集流体损害做了特别优化。这东西,怎么说呢?有点像你修铁路,轨枕和钢轨接触面磨损严重,得换种材料或者调整压制工艺,保证铁轨能跑长久。奇瑞的集流体保护机制搞得挺细致。
续航快充不易燃,这点我体感比好多官方宣称靠谱。为什么?我认识一家奇瑞供应商的工人,上周还吐槽,这电池模组组装时比以前轻松多,模组受力更均匀,没那么多返修率。大家知道,电池模组若品质不稳定,充电快了不仅发热,隐患翻倍。蔚来那边换电模式快凉了,有点意思,你不觉得吗?蔚来一倒,传统充电技术还有戏吗?奇瑞这全固态电池搭上快充技术,是不是想抢个先手?
我得承认,前面说电池三大痛点一次解决,有点跳跃了,毕竟快充和续航是有点开车成分,别忘了电能密度、能耗管理还有整个供应链的支撑。这不是买个发动机那么简单——半导体供应紧张,关键材料锂钴镍的价格波动大,这些你得闹心很长时间。就是一场材料、制造、软件三线战。奇瑞能突破几块,在研发上加了多少赌注,没人真公开,但我猜至少砸了几个亿。供给链里的上下游小厂,估计心里也没底。
刚才提到那个集流体不怕压的东西,说白了,等静压工艺对电池设计有点像你做奶酪,比起传统液态电解质,固态电池用的材料更脆弱,压得不好就碎,这砸价、量产环节不顺,电池良率就上不去。奇瑞设计的那层缓冲其实就是给这个脆弱材料做了个安全气囊。我猜估算一次性良率能提5%-10%左右,样本不多,这数字可能偏乐观。
咱们聊聊续航:奇瑞官方没透露具体多少公里,但体感上,和市面上30万左右的新能源车对比,这全固态电池的续航大概率可以进军500公里上下甚至更长。6月份我和一台30万内主流车型的车主聊过,他吐槽:冬天续航直线掉,我最多出城也就300公里左右跑不远。奇瑞这个,真要能把低温续航打住,电池安全也提前护航,能不能成为30万价位里的爆款?对消费者来说,这差别不光是一块电池还能用几年,更多是一次充电够用一天的安心感,有没有?
顺便小跑题说一句,做自媒体多年,我反而烦这些新技术,瞧着挺燃,背后却是无数供应链老板头发白了,作为读者你真感受到产品质变了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奇瑞的这波动作,背后知识产权压力也不小。全固态电池这么火,谁都想拿专利,避免被告侵权——从日本松下、LG到特斯拉都没闲着。奇瑞这次姿态就像是拿着家伙说,我也有真枪实弹,但我猜这更多是防守型专利,没准还有点备胎作用,先把技术申请到手,后面才讲应用。毕竟汽车圈里要真用一个技术革新,要的不是一个专利,而是整个供应链、产线、检测、售后一套都到位。
我一直相信,电动车市面上还没看见洗牌级的技术突破。之前一直听一个朋友说,汽车厂搞研发就像做饭,你只能一步一步来,配料、火候、厨艺缺一不可。奇瑞这全固态电池更像是给菜盘插了颗重磅调味料,能不能让整锅菜更香?再看看周围同行,这波能不能撑到3年内普及成主流呢?这很值得玩味。
对了,有次跟奇瑞的一个销售聊到这个话题,他直接说:全固态电池是但别指望明年就大量满街跑,起码还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调试量产。销售的话可真让人又期待又没底。你说他们是真的稳了?还是有点先亮剑,后挣扎的味道?毕竟,新能源本质还是个系统工程,电池只是一环。
算算粗略成本:这类电池的材料和工艺成本,比传统液态电池高30%-50%,加上产线改造,价格短期内还会抬高整车售价约1万元左右。当然这对奇瑞这些价格导向品牌来说,是压力还是机会?这是我特别好奇的。
奇瑞的这场技术突围,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就是多了个安全牌,但对供应链来说,这可是一颗大炸弹。话说回来,谁还能保证这颗炸弹不会成为历史上的泡沫?咱们聊聊,你觉得全固态电池到底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换掉现在一大堆苦哈哈的三元锂电呢?真的像奇瑞说的那么快吗?还是又是一出技术花拳?
就这一点,等后续能不能见真章,咱们拭目以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