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上市了,它的盈利故事却让人大跌眼镜。 2025年前7个月,这家号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净利润4.34亿元,其中政府补助高达6.42亿元。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政府输血,岚图实际上还在亏损。 ,母公司东风集团同步从港股退市,岚图以“介绍上市”方式光速登陆港交所。 这一退一进的操作,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资本博弈。
东风集团在港股市场长期被低估,市值只有391亿港元,市净率低至0.25倍。 这种估值水平让再融资变得几乎不可能。 东风选择将岚图这个新能源资产推上市,自己则退市,完成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的切换。 岚图的上市方式很,不发行新股,不募集资金,只是通过股权分派和吸收合并完成资本转换。 这种做法在行业内很少见,小鹏、理想上市时都募资几十亿,岚图却走了条“先上市再融资”的路子。
岚图汽车2021年独立运营后,就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为IPO铺路。 2023年,岚图CFO曾表示月销达到1万辆就具备上市条件。 2025年,岚图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达标了。 上市不是终点,业绩才是硬道理。 从2022年到2024年,岚图销量从3万多辆涨到近10万辆,营收从60多亿冲到190多亿,表面看增长迅猛。
仔细看盈利细节,问题就暴露了。 2025年前7个月,岚图净利润4.34亿元,政府补助占了6.42亿元。 这笔补助比去年同期暴涨4倍多。 去掉补助,岚图大概率还是亏损。 政府补助在岚图的财报中被列为“其他收入”,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 对比同行,蔚来、理想等车企也拿过政府补助,岚图的补助额占净利润比例过高,引发了对盈利可持续性的质疑。
岚图的产品线覆盖轿车、SUV和MPV,有四大系列车型。 销量高度依赖一款车梦想家MPV。 2025年前7个月,梦想家卖了4万多辆,占总销量六成以上。 这款车均价接近40万元,撑起了毛利率,MPV市场本身很小,只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左右。 依赖单一车型风险很大,一旦市场竞争加剧或需求变化,业绩容易波动。
梦想家在MPV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别克GL8、腾势D9等老牌车型占据主流,岚图想突围难度不小。 今年7月,岚图推出了新车型FREE+,公司内部目标月销2万辆,实际表现远低于预期,7月卖4000多台,8月5000多台。 缺乏爆款车型,让岚图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存在感不足。 理想靠L系列一款车带动全系,蔚来多品类发展,岚图的产品策略显得单一。
品牌定位模糊也是岚图的问题。 成立初期,CEO提出“中式优雅”路线,这个概念太抽象,消费者难以感知。 现在岚图被标签为“央企新势力”,这个身份既没有传统豪华品牌的信赖感,也没有新势力的创新形象。 在营销上,岚图投入巨大,2025年前7个月销售费用26亿多,占收入比例17%。 研发投入只有6亿多,占比4%,低于蔚来、小鹏等对手。
高销售费用和低研发投入反映出岚图对短期销量的追求。 新能源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技术迭代加快,研发不足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 岚图选择与华为合作智能化,全系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这种外部依赖能否形成核心优势,还有待观察。 相比之下,比亚迪坚持自研三电技术,建立了护城河。
财务结构上,岚图资产负债率67.2%,虽比高峰期下降,仍高于理想、蔚来。 高负债推高了融资成本,岚图短期借款利率比行业平均高0.8-1.2个百分点。 如果未来需要债权融资扩张,成本压力会更大。 现金流方面,岚图经营活动现金流改善,投资活动现金流仍为负,显示扩张需求。
岚图的案例成为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的试金石。 东风集团作为老牌国企,让岚图先上市,试探资本市场反应。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岚图销量6.67万辆,而比亚迪卖了249万辆,理想23.47万辆,岚图规模尚小。 新能源市场从拼规模转向拼质量,政策补贴逐步退坡,岚图靠补助盈利的模式不可持续。
岚图计划扩张销售网络,到2026年国内零售点增至1000家,覆盖200多个城市。 海外市场方面,2025年前7个月出口9357辆车,占比14%。 这些布局需要时间验证。 当前,岚图年度销量目标20万辆,前9个月完成9.54万辆,达标率不足50%。 剩余3个月需月均销售超3万辆,挑战巨大。
资本市场对岚图的上市反应谨慎。 港股新能源板块估值普遍回调,岚图选择此时上市,避免低价发新股,后续融资环境不确定。 东风集团股东通过股权分派成为岚图股东,能否获得回报,取决于岚图实际业绩。 行业分析师指出,岚图需尽快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对补助的依赖。
岚图的故事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共性难题。 重营销轻研发、产品单一、品牌模糊等问题在其他国企背景新能源品牌中也存在。 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等面临类似挑战。 岚图的上市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资本运作能缓解焦虑,无法替代产品和技术的内生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