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惊雷起。
7月30日,一纸禁令从莫斯科传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宣布,禁止进口与销售东风、福田、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汕德卡)在内的多家中国头部卡车品牌的多款车型。
理由是刹车性能不合规、噪音超标、能效指标未达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性价比优势让对手眼红
说实话,听到这些理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开什么玩笑?这些中国卡车在欧洲都能卖,怎么到了俄罗斯就突然不行了?
要知道,欧盟的标准那可是出了名的严格,中国卡车都能通过认证。
并且这些车在东南亚、非洲跑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有什么大问题啊。
而且大家一看到这个时间点,就不得不多想。
因为俄罗斯偏偏选在中国卡车卖得最好的时候下手。
据统计,去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35%了,照这个势头下去,俄罗斯本土品牌真的要凉凉了。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典型的"打不过就禁赛"。
说起来,俄罗斯这次对中国卡车下手,其实早有预兆。
俄罗斯的“特殊行动”
今年夏天开始,俄罗斯就对进口汽车动起了心思,尤其是针对中国品牌。
他们先是把"平行进口"这条路给堵死了。
要知道,以前有差不多六成的中国车都是通过这个渠道进入俄罗斯的,虽然算是打擦边球,但确实方便快捷。
现在这条路一封,很多经销商直接傻眼了。
紧接着,俄罗斯又出了个狠招——大幅提高进口车的"报废税"。
这个税一下子涨到了66.7万卢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5万多块。
想想看,一辆在国内卖15万的车,光是进俄罗斯的"门票钱"就要多掏5万,这谁受得了?
原本中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高,这么一搞,优势直接没了一大半。
更绝的是,俄罗斯一边给中国车使绊子,一边给自家的拉达汽车撒钱。
拉达汽车
政府补贴一到位,拉达的销量蹭蹭往上涨,据说增长了三成多。
这套路大家都懂,就是想把中国品牌挤出去,让本土品牌重新占领市场。
俄罗斯本土车
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效果确实立竿见影。
据说已经有200多家中国汽车展厅在俄罗斯关门了,港口和停车场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新车,有些都开始生锈了。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乘用车对俄出口量直接腰斩,跌了将近六成。
现在轮到卡车了,俄罗斯用的还是老套路——找技术问题的茬。
什么刹车距离长、安全带不舒服,听起来挺唬人,但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中国卡车考虑到经常要跑山路、拉重货,所以在设计上更注重刹车的耐久性,防止长时间使用后失灵。
而俄罗斯那边更看重短距离的急刹效果。
这本来就是设计理念的差异,硬要说成安全隐患,实在有些牵强。
俄罗斯这么折腾,背后其实藏着一段让人唏嘘的往事。
苏联解体,辉煌戛然而止
想当年,苏联的卡车那可是响当当的名号。
卡玛斯在达喀尔拉力赛上横扫千军,连续拿了十几个冠军,把欧美对手打得找不着北。
乌拉尔的军车更是硬汉中的硬汉,在西伯利亚冻土上如履平地。
卡玛斯卡车
还有吉尔,那可是克里姆林宫的御用座驾,普通人想买都买不到。
那时候的苏联卡车厂,一年能造出七十多万辆车,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都在用。
从设计图纸到螺丝钉,全都是自己造,技术人员个个都是宝贝疙瘩。
吉尔卡车
可惜好景不长,苏联一解体,这些风光无限的大厂立马就傻眼了。
原来的计划订单没了,军队不要那么多车了,想卖给老百姓吧,又不知道该怎么改。
更要命的是,私有化搞得一团糟,好好的工厂被瓜分得七零八落,技术骨干看着没前途,纷纷跑到德国、美国去了。
在收垃圾的吉尔卡车
到了2000年以后,虽然看着好像缓过劲来了,但其实是虚的。
靠着卖石油赚的钱,俄罗斯人觉得自己又行了。
可实际上呢?核心零件都得进口,说是跟奔驰、沃尔沃合作,其实就是给人家打工,真正的技术一点没学到。
国家也不重视,搞研发的钱少得可怜,还不如人家一个零头。
奔驰汽车
2014年以后就更惨了,西方一制裁,什么都断供了。
发动机的电脑板没了,高端柴油喷射系统买不到了,合作了多年的德国伙伴说走就走。
没办法,只能用老掉牙的技术凑合,造出来的车越来越没人要。
说到底,俄罗斯卡车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管理跟不上时代,创新能力基本为零,整个产业链都散了架。
最可怜的是人才,老一辈的技术工人退休了,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工资低不说,还看不到希望。
现在俄罗斯禁中国卡车,说白了就是病急乱投医。
结语
俄罗斯的这番操作,恰恰证明了中国制造的进步。当年我们仰望的工业巨人,如今却要用这种方式来抵挡中国产品的冲击。这不是中国卡车的失败,而是中国制造崛起的证明。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企业要做的不是退缩,而是继续提升品质,用实力说话。路虽然曲折,但前景依然光明。
参考文献:
1.观察者网:《俄罗斯禁售部分中国品牌卡车,为哪般?》-2025-8-1
2.中华网:《俄罗斯又给中国汽车摆了好几道 政策加码打击出口》-2025-8-4
3.新浪财经:《中国汽车,卖爆俄罗斯》-2024-10-12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