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月1日起,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上路‘3禁5罚2扣’处罚明确”这事儿,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云里雾里?啥时候电瓶车、摩托车、三蹦子突然成了带电的“社会牛马”了?细看最近的新闻铺天盖地,什么“百日行动”“夜查风暴”,一夜之间,有车的、没车的、路人的、蹭网的全都聊上了这茬。不吹,围观群众基本都刷到一句话:以后骑车比走路还得小心,要不分分钟罚款扣车——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能说啊。
先别急着喊冤,这“3禁5罚2扣”到底几个意思?咱首先得问一句:这么多条条框框,到底是为谁好?是光为了官字两张口,还是老百姓真能得点实在保障?这一连串的新规,从四川巴塘县的“清剿令”,到黑龙江绥棱县的“地毯式追查”,可不是儿戏。划重点,9月1日全国一纸令下,不管你是骑着铃木、雅迪,还是开着没标牌的老年三轮,统统得“见号识人”,没号牌、没证、乱改装,分分钟进小黑屋见交警叔叔。
但话说回来,这波“国标”大升级,到底是治乱世用重典,还是添油加醋添堵?其实每次路口有警灯一闪,总有人暗自发誓:这次一定戴头盔,一定不闯红灯。但回头一看,头盔还在后座,信号灯早闯过去了。为啥?说到底,规则这东西,有时候就是给别人看的。但你以为就咱老百姓唠叨?其实连卖电动车的商家都要跪了。政策一出,2018国标的库存还堆着,2025前能卖多少算多少。新版国标,更重气,限速反正是解不了了,脚蹬不用装?后视镜倒是能配齐,问题是,这一通调整,到头来,买菜大妈和外卖小哥谁能不心疼——省了几万步,丢了个月工资。
说得直白点,这次不是哪个省独舞,基本全国一盘棋。要是真像文件说的,啥临牌全禁、无证必查、报废一律收缴,那怕是大街上一夜少了大半儿的熟脸。低头族刷着短视频看别人扣车,抬头一看,自个的电驴也快没戏?你说严管吧,的确乱象很多,电瓶超速、闯灯、摩托拉客、改装拉风,条条都能列榜首。可要是一下子全肃清,那些靠车吃饭的外卖员、快递哥、老年买菜团,是不是得自谋出路,还是政府能顺便安个新岗?是不是又有点一刀切的味道?
还记得三五年前,电动车的“临时过渡期”多热闹,当时说得云淡风轻:“再管几年,谁都能适应。”但实际呢?号牌没下发全,驾照培训资源紧,别说大城市,三线小县每月能挤出几个考证名额全靠手速。敢情这回新政来得更快,没给喘气的工夫就开罚单。最迷的还不是这样,平时路上走的三轮、摩托车,有几个真是“有证有据”?尤其县乡市场、村头小路,十辆九辆都是无证轻骑兵。真要验到严丝合缝,那是不是公交都要多开几倍?
不少驾驶人一点头雾水,啥叫“3禁5罚2扣”?看着热闹,实际操作起来,细节能不能落地?比如说“无牌上路”禁,是不是每个小镇都能方便上牌?还是还得开几十公里进城才能拿个“铁皮”?“无证驾驶”禁,咱不说豪车自带驾照,那普通老百姓真有时间、有条件去考那个摩托或者三轮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规矩变了,群众办法也多。今天拉条布遮阳明天拆,改装查得紧后天又自制。说白了,政策和实际从不是贴合板块,总得有点折中缓冲。可新政这急转弯,车主、交警、商贩、买卖人哪个不两头为难?
得,具体说说“5罚”,酒驾醉驾这回事本来该罚,喝了酒蹬啥车?开挂咱能理解。可要按机动车同标准处理,力度大到“行政拘留”也不稀奇,怕只怕社会舆论又有争议:是不是还要专门测电动车血液酒精含量?顺手还得再抽查非法运营的,外卖小哥送单不小心被当做黑车,糟心不糟心再说,要是生计被断,情绪怎么疏导?违规充电也说得头头是道,家楼底下拉根线、飞线充电主打一个方便,消防隐患大?确实有,但真要严管到底,是不是得给更多公共充电桩?还是说拍了照片就罚款,老百姓自认倒霉?
还有头盔问题,这本该作为安全最后防线普及。但看看实际,有几个人是真的因头盔惜命?更多的是因为新政挨罚而买,头盔戴不戴,可能只差那两百块罚单。至于交通违规,红灯乱窜、逆行躲警、占道乱停,都是老生常谈。可说实话,要是每一项都严格查究,估摸着马路边不够临时停车的地儿——特别那些送外卖的骑士,订单倒计时和红灯比赛,能让他全遵章才见鬼。
再聊“2扣”,非标车和报废车,本来官方态度就挺明朗:能不上路就别上,能抓一辆是一辆。可这里头问题多了去了。非标车怎么认定?有的地方新老国标混着卖,车主一头雾水,买车时候只认得便宜,监管嘛,真能面面俱到?至于报废车,这事也怪。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还能走,扔了怪可惜;但新政说收就收,说强制报废多冷血,个人财产权益如何保障?扯了半天,其实最难的,还是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动辄“吊销驾驶证”,有没有申诉、复议的权利渠道?
你看,政策本意是好,治安、防事故、促管理,但具体的“落地声”太响,难免踩到群众敏感神经。老百姓要安全,也要活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从政策到执行,商家、车主、执法部门、消费者四通八达,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有时候,大家不是故意违章,只是实在活得难,说到底都是生活所迫。真要把羊圈看死了,哪还有草出头的份?政策再严,也需要人情味和过渡期,否则总会有人跟不上节奏。
搞笑的是,每一轮新政,网上有段子:“开车要保险,走路怕违章,骑车提心吊胆,唯一安全的是背靠马路牙子晒太阳。”玩笑归玩笑,怪不得这届柠檬精说:“活着真是难于上青天。”可丢掉所有调侃,你会发现规则之下,平民的挣扎、执法者的困扰、商家的无奈和专家的嘴硬,都搅成了一锅社会大杂烩。这才是真实中国路上的众生相。
回头捋一捋,这大动作整治的确有其必要,无规矩不成方圆,道路安全得靠大家自律;但执行过程中是不是能多一点弹性?是不是能把配套设施搞上去,让上牌、考证更便利些?是不是应该多听听百姓心声,别一棒子打懵了所有人?
一句话,在规则和民生中间搁一座桥,比立一排电杆子管车管人要高级得多。反过来想,谁也不愿意事故多发,谁也希望出门平平安安。政策要灵,但更得接地气,否则只能空中楼阁自嗨。骑车上路的你,担心过罚单吗?遇到过什么怪事妙事?来评论区一起唠唠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