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

说到米勒和阿特金森,懂点车的朋友不禁皱起眉头,这俩名字近些年可谓是“秀”得飞起,几乎和混动、油耗这些热门词捆绑出现,商家宣传中也一波又一波刷存在感。

那问题来了,这两位“循环”究竟什么来头?

对咱普通车主又意味着点啥?

真有那么玄乎,还是套路里的新概念?

别急,今儿咱就像侦探一样,拎着放大镜,一步步抽丝剥茧,把这迷雾捅个透明。

老话说得好,凡事没点来头,市场怎么会人为炒热?

“循环”到底是个啥意思?

难不成真是发动机在憋气喘气儿里画圈圈?

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有驾

说白了,发动机就是个热机——吃油,点火,干活,排气,干的三班倒,活塞上下翻腾,热能转成车轮动能。

那“循环”二字,就是描述引擎里这一茬茬机械动作的顺序和方式。

早年有个鼻祖,叫奥托循环,德国老哥Otto琢磨的,理想化成分十足,进气、压缩、做功、排气轮番登场——大家都按规矩来,压缩比和膨胀比齐步走。

但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咋可能不骨感?

真正的发动机里,温度、压力、成分、流速啥的,全都在突变。

一头扎进实际运行,各种摩擦、传热、漏气、混气不匀,谁都拉胯。

很多损失明面上瞅不见,效率一算,真能给人浇盆冷水。

科学家们就脑子飞快打转,能不能找出点“偏门”循环,把热效率再榨出点新花样?

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有驾

那阿特金森和米勒,就此诞生了。

打个比方,奥托循环有点像传统锅炉烧水——水加满盖严,等水快烧开才掀锅盖。

热效率嘛,能撑个平均线。

阿特金森则有点小聪明:压缩那会儿,气门留得比较宽松——咳咳,准确点说,是活塞压缩比膨胀短,等到做功期给足时间让高温气体彻底发泄(膨胀)出来。

这样,热量不容易白白飘走,理论上车辆的动力输出也更持久有劲。

只不过,这套结构想玩好,机械连杆要整的相当复杂,而且连带活塞行程也得变,适合低速高效累活儿,不适合那种风驰电掣的飙车党。

毕竟,结构越复杂,转速就越受限,出点小问题,修车师傅都头大。

现在常看到的“阿特金森循环”,其实已经不用它老祖宗那套复杂机械了,而是耍点“小聪明”——搞气门关闭延迟,就是咱们圈子里常哔哔的LIVC:进气门开着晚点合上,并让膨胀比大于压缩比。

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有驾

效果呢?

热效率往上涨,排放变低,爆震也不闹腾了,但是动力会缩水,不适合“追风少年”,更适合耐力持久型的“节能达人”。

咋又冒出来个米勒?

这老兄本事也不赖,不过换了个路子。

米勒循环跟阿特金森的本质区别,其实是进气门啥时候关——这次优先“早关”:EIVC。

翻译成人话,就是活塞刚往下吸气,“啪”一声门就关了。

相当于家里开窗通风,刚有一丝空气进来就赶紧拉上窗户,怕热量溜出去。

这样,膨胀比依旧能大于压缩比,发动机进气少了,压缩得也少点,热量损失同样能减。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米勒循环可以跟机械增压或者涡轮增压配合,弥补因为进气早关导致“肚子空”的问题。

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有驾

这种玩法其实蛮适合动力和效率想混搭的车主。

同时,米勒循环自带节能减排buff,NOx不再飙升,尾气温度低一些,保护排气系统也是个优点。

你要说真有啥“玄机”,那还真就得看配气正时:阿特金森是“晚关”,米勒是“早关”,门开门关之间,差别就出来了。

等等,车友问:我一个普通司机天天踩油门,这些花活到底帮我啥忙?

说人话,最大的好处就是省油。

你要是经常跑市区、堵车、怠速等,阿特金森发动机拿本“节油王”不是白叫,油耗数据一眼泪下来。

米勒循环则更适合想动力不拉跨又想省油的主,混动或者搭配增压器,一操作下来,续航和节能两不误。

还有一点,别忽视废气排放。

现在环保卡得比谁都紧,谁能少喷点氮氧化物和杂七杂八细颗粒,谁才算有良心。

阿特金森和米勒都能帮发动机降温,省劲地让爆震远离你的缸盖,这在混动车和插电混动领域,可是大杀器。

说到这,有人就得琢磨,既然这么保险省心,为啥不是所有车都用?

故事到这变得有点儿戏剧性。

真相很简单:技术选型这事儿,永远没有完美解。

阿特金森那种玩命拉高效率的循环,为热效率献身太多,动力就缩水不少,大家都说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米勒靠气门早关再加增压器,能补点动力短板,但成本、复杂度、可靠性都会比传统方案高,没那么适合入门型或低端车型。

更别说,不是啥车辆,都能扛得住结构上的各种“翻新活”。

你看,丰田老早就在普锐斯撸起袖子搞阿特金森,混动扛把子不是白来的。

现代、马自达玩米勒循环,也是混动圈、涡轮小车的流量明星。

汽车厂商怎么选这套循环,跟车型定位、用户需求有莫大的关系,便宜耐用选奥托,高效环保选阿特金森或米勒搭配上增压和电驱,就像打游戏配装备,套路不同,副本难度也完全不一样。

米勒与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谁才是城市用车省油与动力的平衡点?-有驾

不过,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

说啥理论循环、实际循环,归根结底都会被不可逆损失给拉下神坛。

湍流、燃烧不完全、泄漏、摩擦、传热损失一股脑儿全来了,热效率再高的数据,到了实际工况里往往打折扣。

工程师们也不是神仙,各种优化全靠堆材料、啃硬骨头、勤折腾,有时候想喝口热乎的鸡汤发现勺子瘦了三圈。

举个例,发动机实验台上能测到40%的热效率,开车路上再看,弄不好只有三十出头,全是各种工况、路况、各种小意外。

但不能否认,有了米勒和阿特金森这招,发动机真的在油耗和排放上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走——节能的大目标,至少方向没错。

题外话再提一句,除了阿特金森和米勒,“循环”界玩家还有ORC(有机朗肯循环),不过这玩意主要用来回收废热,对于一般乘用车主没啥感觉,一年见不着一次,大多安安静静呆在重卡、商用车上刷“环保分”。

常说自己家小轿车燃油效率要跟重卡比核能发动机,其实也是开玩笑。

回到本题,米勒和阿特金森究竟有啥区别?

实话告诉你,二者都是“膨胀比大于压缩比”的非对称循环,追求的都是让高温气体多干些活、少带走热量本事。

只不过走的路不一样——阿特金森爱拖延(晚关进气门),米勒干脆利落(早关进气门)。

一个像慢性子磨叽大爷,一个像急性子精瘦小伙,最后都能借助“膨胀时间充足”给你送上节能省钱的体验。

在市面上,谁家更红火,要看具体场景。

混动、城市跑省油,阿特金森最稳定。

追求动力还想环保,米勒配合增压器,能里能外。

各家有玩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聊这么多,再次卖个关子:谁说开车就等于烧油?

科技一直让发动机进化着,今天拼效率,明天看环保,还能不带点浪漫幻想?

阿特金森和米勒,绝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名词,更像舞台上的双簧,把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慢慢带进生活。

车友们,你们更看重啥,是油耗还是真正的驾驶体验?

说说你的看法,看有没有人和你想法相投。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