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亏6.8万,奔驰砸50万欧元“温柔”裁掉3万人

“三十年的工龄,换五十万欧元,值不值?”德国辛德芬根,梅赛德斯-奔驰总部的会议室里,销售顾问汉斯只用了半小时就签完了离职协议。当他放下那支沉甸甸的签字笔,窗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手臂依然在精准舞动,只是它们装配的发动机,正逐渐从轰鸣的V8变成寂静的锂电池组。

这是一场震动欧洲工业界的“温柔裁员”——奔驰计划以人均50万欧元(约合400万人民币)的“金色降落伞”,送别全球3万名员工。在通胀高企的欧洲,这笔钱足以在慕尼黑郊区买下一栋别墅,或让一个普通家庭十年衣食无忧。

每分钟蒸发6.8万,百年车企的至暗时刻

“这不是普通裁员,而是一个时代的退场仪式。”柏林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穆勒教授指出,在特斯拉和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夹击下,这家百年车企正以每分钟6.8万元人民币的速度流失利润。曾经象征德国制造荣耀的三叉星徽标,如今在资本市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压。

生产线上的老师傅们开始回忆往昔:2017年,奔驰全球销量达240万辆,每辆S级轿车的利润足以支付工人半年薪水。那时没有人相信,一家叫蔚来的中国公司,会在七年后让德国汽车教父杜登霍夫发出“中国人正在教育我们什么是电动车”的感叹。

“金色降落伞”背后的两难抉择

58岁的生产线质检员沃尔特选择拿钱走人。“三十年前我父亲就在这里工作,他总说奔驰的饭碗能传三代。”他的女儿正在柏林创办一家AI初创公司,“这笔钱或许能帮她实现梦想,这比守着一条即将停产的生产线更有意义。”

但“金色降落伞”并非对所有人都意味着解脱。年轻的研发工程师索菲亚选择留下,“我们正在开发续航800公里的新平台,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她的团队里,传统发动机工程师在重新学习电池管理技术,底盘设计师在研究如何布置数千节圆柱电池。

这种撕裂感体现在每个细节里:在斯图加特研发中心,试制车间同时陈列着12缸发动机的解剖模型和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样品;设计师的电脑屏幕上,经典的进气格栅正在被发光面板取代。一位资深设计师坦言:“我们像是在给蒙娜丽莎画电子妆。”

中国风暴与德国制造的冰火两重天

与此同时,在上海外高桥的汽车码头,每小時都有上千辆中国电动车启程前往欧洲。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10%,其中欧洲市场占比超过四成。

“三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应对特斯拉,现在中国市场已经给我们上了更深刻的一课。”奔驰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承认,比亚迪海豹在欧洲的定价比国内高出50%,依然比同级别奔驰电动车便宜30%。这种价格冲击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更令人警醒的是产业迭代速度。从电池能量密度到智能座舱芯片,中国电动车企的换代周期已缩短至12个月,而传统豪华品牌的研发周期仍在5年左右。这种“代际差”让德国工程师们第一次感受到“被降维打击”的滋味。

转型阵痛中的希望之光

不过,故事并非只有悲情。在奔驰的不莱梅工厂,工人们刚刚完成了第1000辆EQE的升级改造。工厂经理施耐德指着全新的装配线说:“我们保留了制造豪华车的工艺标准,只是把燃油泵测试台换成了电池检测仪。”

在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展示的CLA概念车续航突破750公里,充电15分钟可增加400公里续航。研发负责人马库斯表示:“当德国制造的严谨遇上电动化的浪潮,我们正在找回自己的节奏。”

这场世纪转型中,没有真正的输家。老员工带着丰厚的补偿开启第二人生,坚守者获得重塑品牌的机会;中国车企用创新打开市场,德国制造在压力下淬炼新生。正如一位行业观察家所言:“汽车工业的竞赛从不在于谁摧毁了谁,而在于谁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当最后一台V8发动机在 Affalterbach 的AMG工厂下线时,工人们为它系上了黑丝带。但在工厂另一端,全新的电驱系统生产线正调试投产。老师傅抚摸着发动机罩上的徽标轻声说:“它不是死了,只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存在。”

金色降落伞接住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生选择,更是一个行业在时代转折点上的艰难平衡。在电动化的浪潮中,真正的豪华或许不再是真皮座椅与桃木装饰,而是在巨变中依然保持的那份尊严与体面。

每分钟亏6.8万,奔驰砸50万欧元“温柔”裁掉3万人-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