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最近有个大新闻:8月22日到2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带队直奔安徽芜湖,跑去奇瑞汽车搞调研。 调研的重点很实在,车企怎么给供应商付钱。 结果让人意外:奇瑞把付钱时间压缩到了平均47天!
这是什么概念? 在汽车圈里,供应商被拖款90天甚至半年都是常事,很多小厂因为资金链断裂直接倒闭。奇瑞这次居然把账期砍到47天,比工信部规定的60天还少13天!
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 工信部现场点赞的背后,藏着整个行业最痛的一个问题:供应链快被“拖款”拖垮了。
账期长,曾是汽车行业的“潜规则”
2025年6月,工信部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喊话车企:付钱不准超过60天! 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太多供应商被拖垮了。 比如钢铁厂,账期普遍被压到120天以上,材料成本涨、回款慢,只能亏本硬扛。
甚至一些做隐藏式门把手、智能芯片的小企业,因为大车企拖款半年,资金链断裂。 整个产业链都在“内卷”压价,受伤的是上游供应商。
奇瑞的“四大狠招”,刀刀砍在拖款痛点上
奇瑞这次被工信部点名表扬,靠的是一套“组合拳”,招招都打在拖款的七寸上:
第一招:立死规矩。 所有供应商合同里直接写明“≤60天付款”,谁敢超期就追责。
第二招:打通部门墙。 采购、财务、生产三个部门坐在一个系统里审单子,谁卡住流程一查就清楚。
第三招:全流程线上化。 合同、发票、付款全部搬到线上,以前要跑三趟财务部,现在手机点一下就行。
第四招:给中小企业“救命钱”。 小厂接单时先打一笔预付款,解决启动资金难题,不用自己垫钱开工。
这四招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1月到7月,奇瑞付给供应商的钱平均47天到账,比规定时间还快两周。 尤其预付款机制,让很多做螺丝、线束的小厂老板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抵押房子发工资了。 ”
工信部为什么专门跑去奇瑞?
王卫明司长调研时说了两句话,点透行业现状:“头部企业要带头”“反对内卷乱象”。 潜台词是:奇瑞的47天账期,给全行业打了个样。 工信部希望更多车企学奇瑞,别光顾着打“价格战”,把供应商拖死了,最后谁都造不出车。
技术奇瑞的“账期革命”,早埋了伏笔
很多人不知道,奇瑞能这么快做到47天账期,是因为背后有张“数字网”。
2015年奇瑞就开始布局供应链数字化。 2023年,旗下“瑞轩供应链平台”上线,用区块链技术把5236家供应商全连在一起。
一级供应商签完合同,系统自动穿透到第十一级的小加工厂,打款记录实时可查。 这个平台一年帮供应商省了1亿财务成本,成了账期改革的“隐形引擎”。
参观工厂时,工信部还发现个“彩蛋”
调研团在奇瑞智造工厂里,看到一个完全没想到的东西:人形机器人“墨茵”正在组装车门。 这是奇瑞孵化的“墨甲机器人”,已经卖到香港、阿联酋、南非。
它的电机和传感器供应商,全是国内中小科技企业。 工信部当场点赞:这证明缩短账期后,奇瑞能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技术协同,而不是在“拖款战”里内耗。
车企的账期,正在改写全球竞争规则
奇瑞2025年1-7月卖了67万辆出口车,占中国品牌出口量的45%。 在海外建KD工厂(散件组装厂)时,供应链能否准时供货决定成败。
墨西哥工厂的负责人提过一个细节:当地供应商要求30天付款,但奇瑞靠国内47天账期积累的信用,硬是谈下了“45天账期+预付款”的条款。 账期每缩短一天,都在为全球竞争攒筹码。
47天只是一个开始
当工信部调研组离开奇瑞时,尹同跃承诺了两件事:一是带头抵制“价格战”和“黑公关”,二是严守“反内卷负面清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