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被拆解,工艺用料让国外工程师傻眼
其实身边开比亚迪的朋友不少,尤其是最近那台海鸥,车友群里都在聊,说便宜归便宜,有人还怀疑是不是“偷工减料”才卖得这么低。老李头前阵子还跟我争,说要不然你说怎么做到的?他那套理论就是:电车卖得比油车还便宜,不砍点配置、不换点塑料件下去能行?
可偏偏有些事吧,你自己没真摸过,还真不好瞎下结论。去年年底,美国那家Caresoft Global把一辆刚落地的海鸥给彻底拆了——从电池包到门板、连密封条都没放过。微信群里有人转了几张照片,我一看,那焊接密度是真的夸张,比起本田飞度同级别车型多出三分之一不止。据说他们原本以为会看到廉价塑料和简配结构,但结果是连散热板都是铝合金货色,这玩意儿在国内7万块钱的小车上真少见。
这事儿出来后,我特意问了隔壁修理厂的小赵,他以前修过进口日系,也动手拆过国产新势力。他嘬着牙花子感慨:“你看看这线束走向,还有那些螺丝帽,全用标号件,没有偷懒。”他说一般小型纯电,为省成本经常见到回收材料或者拼装凑数,但这台海鸥反倒像做样品一样讲究。“就算是座椅下面那层隔音棉,都厚实。”小赵补充一句,“美国人估计也是看呆咯。”
当然也不是没有槽点。有个广州的女司机阿萍,她提的是最低配版,上次吐槽后排安全带插口有点难找,还有空调旋钮偶尔打滑。但她最服气的是冬天冷启动没掉链子,早高峰堵路半小时下来表显续航掉得不多,比她之前开的二手油改气面包靠谱。
顺带一提,这批海外工程师最后总结了一句——这种材料和工艺,在欧美市场起码20万人民币以上才舍得上。而且听说他们猜测中国新能源品牌之所以能把价格压下来,是因为核心零部件全自研自产,不靠外采。这话我听销售哥们吹牛时也讲过:垂直整合呗,从电池、电机再到芯片,全是一家人的买卖,中间商哪来的利润空间?甚至还有人八卦,说比亚迪内部某些基础零部件库存堆积如山,就是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自家孩子饿不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规模生产摊薄成本也是个大招。我查了下数据,比亚迪去年销量300多万辆,今年直接冲400万去了。技术研发费用分摊下来,每辆车顶破天也就十来块钱。这种玩法跟特斯拉挺像,只不过马斯克更喜欢算法定价,人家比亚迪则是硬生生把核心供应链抓在自己手里。
生活中琐碎事儿不少。有一次邻居老王拿着钥匙跑来问我:“你们群里的那个什么‘热泵空调’,到底管啥用?”其实很多入门款并没有这个配置,不过据试驾哥们讲,如果遇上下雪结冰天气,高配车型上的热泵系统确实能让制暖效率提升不少,不容易掉续航。“但别想太美,”他笑道,“广东三伏天还是开窗透气舒服。”
至于保养嘛,也有猫腻。我朋友前两个月去4S店首保,被告知动力总成终身质保,但是刹车片、雨刷这些易损件收费标准可一点没含糊。不懂行情的人可能觉得新能源不用怎么养,其实每年该换的还是不能省——特别注意底盘螺栓紧固,据维修师傅唠叨,有几例因疏忽导致异响或松动,好在问题都及时发现解决。
对照一下市面上一些七八万元级别的小型纯电,对内饰缝线和仪表台软包处理,大多数只是“看起来可以”,但摸上去就知道差距在哪。不过呢,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为这些细节买单,有位北方老司机嫌弃座椅加热只有主驾驶有副驾驶没有,还专门DIY加装了一组发热线,一顿鼓捣终于搞定,他老婆现在天天夸他心灵手巧……
后来我琢磨,其实所谓“偷工减料”的传言,多半还是源于不了解。一旦有人认真拆开研究,再仔细体验实际使用场景,就会发现事情往往不像流言那么简单。有时候产品力扎实与否,用脚投票最诚实,该谁火谁火。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