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

男子花了30万元买的宝马摩托车,刚骑了不到一千公里,轮胎就出了毛病。这事听起来不算稀奇,毕竟汽车的轮胎是最脆弱的部分之一,出了点小问题也不奇怪。可是这次不同。

我当时在4S店,销售那哥们还笑着说:轮胎是易损件,得经常换。听得我一阵懵,易损不代表出了问题不能找他们负责吧?事实证明,轮胎竟然在800公里左右就出现了异样磨损,很明显是质量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挺不服气的。毕竟30万买个豪车级的摩托,轮胎这么快烂了,还是个质检问题。他们以易损件为借口,我倒想问:你们售后到底有多少检测没做到?后续一问,4S店说:轮胎是用户维护不当导致的。

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我那天拍的照片,轮胎花纹深度早就不对了,细心点还会发现胎壁上出现了裂纹。搞半天,轮胎根本不是正常磨损——车子才行驶800公里,轮胎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合不合理?

我在想,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是豪华品牌,这事是不是可以打个折?很多大牌的轮胎设计用料其实差不多,比方说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款同价位的车型,发现轮胎的品牌和厚度其实没差多少,可为什么那家4S店一口咬定是用户责任?(这算是个疑问,留给大家自己想)

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更头疼的事。我查了资料,那款轮胎,BMW那边其实早在国外召回了,换成米其林的轮胎——免费!知道吗?在米兰车展我还顺便问了个供应链的朋友,他说,BMW早在欧洲市场就知道这个轮胎有问题,于是召回了。

咱们国内就没,没人告诉我会出问题。大品牌的全球化很牛,但也非完美调和。有很多细节其实我一直没注意,比如我那个朋友跟我说:国产车的轮胎经常会用差品牌,成本低,质量也差。——说白了,就是成本和信誉的权衡。而这次我买的宝马似乎踩雷了。

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有驾

等我到意大利现场维权,你猜我遇到啥?我跟宝马全球总部的人讲了我的遭遇,他们还挺惊讶的,说:我们这边都知道轮胎召回,但国内没有公告,可能是售后环节出现了区别。

我还和一位修理工碰面,他笑着说:轮胎磨损快,可能轮胎压力没调好,或者悬挂调校不合理。但实际上,我自己还检查了胎压,确实没问题,还去问了几个邻座车主,大家差不多行驶400-500公里都说轮胎异常。

嗯,这让我觉得责任到底谁来承担?我开始怀疑——厂家是不是在某些地区偷偷避重就轻?毕竟,轮胎问题处理不善,会引发很多连锁反应,比如安全隐患。

还有个细节你们知道吗?我前几天翻了翻笔记,发现当时厂家的售后回应中,说轮胎需要定期更换,我觉得这话说得再好听也有点推卸责任。再结合我从车友那里知道,很多人换轮胎都得自己掏钱出,而且价格差很多。

讲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品牌护城河其实很脆弱?花了30万买的车,轮胎不到一年就出问题……按照美国的市场调研,豪华车的轮胎保值率还不如普通品牌,毕竟轮胎的寿命和维护,才是用车体验最真实的体现。

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有驾

而更奇怪的是,我的换轮胎的成本其实挺高。普通轮胎一套也就几千块,我估算了个数字,假设百公里油耗和轮胎寿命,整体看下来,得花好几百块算是维护成本。这段时间兜兜转转,我也在想,宝马的宣传是不是带点忽悠,实际上成本控制和体验可能差得远。

(这段先按下不表)一想到奔驰、奥迪这些牌子,差不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品牌好歹也是个标签,轮胎换不了几次,品牌和质量就成了衡量的最后依据。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明明早知道轮胎有潜在的召回风险,为啥还要在国内遮遮掩掩?难道不是让消费者自担风险?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我认识的朋友买了款进口车,轮胎出了毛病,售后给推说:换胎要自己掏钱。我当时还笑,你们品牌这‘贴心’程度,比你们的车型还高啊。

再说回我这个事,如果这轮胎质量没问题,它早就被召回,全球通用,怎么国内就缺席了?这是不是某些本地市场的差别对待?

那你们觉得,遇到这种问题,咱们普通用户还能坚持多久?我说不上是天花乱坠,但我真觉得品牌的责任不能只讲口号,要落实到消费者的权益上。这次我去现场维权,感觉压力挺大的,知道吗?

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有驾

不知道,大家买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掂量,哪个品牌在国内的信誉度真心还可靠?(这也是个问号,留给你们琢磨)

反正我也不打算让步。毕竟,轮胎的事情一推再推,安全就没那么简单。轮胎可是听得见的安全线,要真出了大事,那就不仅仅是个责任问题,可能还会演变成信任危机。

不过说真的,车轮胎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值一提——这不就是个易损件嘛,但我感觉,如果我们把易损件放在第一位考虑,很多问题就可以提前预防。不然,未必每次出事,都能平安无事。

我还在想,还要不要再去追问下这轮胎的供应链,是不是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也是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控制这些关键零配件?

男子以30万元购入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轮胎即出现异常磨损,维权之路从国内到意大利米兰车展,揭示大品牌双重标准的真实面貌-有驾

如果以后买车,不知道是不是还得带分析眼光,盯着那潜规则。毕竟,谁都不想成下一块被忽略掉的轮胎。

最后问一句,你们说,品牌在意的,是利润还是信誉?这个问题挺复杂,也挺现实。只是我希望,下一次车轮出现问题时,别再只是一纸易损件的推托。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