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什么话题在司机圈子里引发过一波热议,估计还得轮到“近10万辆网约车在广州‘闲置’”这事了。
这事儿甫一上热搜,评论区直接变成了大型群聊现场:有人唏嘘、有人自嘲、还有老司机一句话顶一万口,“现在开网约车,真的只剩下硬挺着的倔强。”
乍一听,说广州这么个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商圈遍地的大都市,居然有10万车闲置,谁信?
你是不是要怀疑统计口径,是不是有重复算,还是报备和实际运营脱节了?
别急,咱今天就把这盘看似莫名其妙的“闲车谜局”,一块掰扯明白。
数据怎么来的?
广州市官方最新晒出的网约车行业报告,数字一清二楚:19.87万辆网约车注册在案,每天却只有9.15万辆在路上摸爬滚打。
而且,在岗的司机也是打了折,实际开工的仅9.22万人。
意思很直给——一半人车都歇菜了,光晒太阳,没啥活干。
说白了,表面看数据高大上,底下其实尴尬得要命。
这么多人挤破头上牌考证、耗时耗力投入到这个看上去还有点“自由职业”光环的行当,最后怎么直接歇菜?
数据背后的锅谁来背?
先别急着说“司机不努力”,也别急让普通人“多理解”。
这鲶鱼搅混的水,里面门道真不少。
老话说:人多力量大。
可放到网约车行业,这“人多”就是“蛋糕分小”。
用司机自己的话说,现在单一个账号登陆,全天守在手机旁,抢来抢去手指头都点麻了,落到钱包里也没见着几个钢镚。
按照官方通报的数据——单车日均13单多点,日均营收三百来块。
本来可能有人觉得三百块一天还不错?
问题来了,想想油价、保险、保养,还有平台的佣金抽头——别说啥“净赚”,扣除成本以后,跑一天累得跟狗似的,兜里的钱连给家里买菜都得精打细算。
有个网约车老司机,姓王,十年前在东莞工厂上班三班倒,后来转行进了广州开网约车,想着能自由些,时间自己说了算,挣得也体面。
结果,现在愁得头发都快稀了。
“早上7点顶着送娃车流跑,晚上10点还能接着堵两小时,结果一天满打满算拉了十来单,有时候算下来还不如临时工拉广告牌。”
他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车没毛病,人都快有毛病了。”
你说气人不气人?
有些人可能怀疑,“是不是广州就司机太懒?”
真不是。
看看城市对网约车的监管数据,注册和日均活跃一对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根本不是个人意志能决定的尺度大事——
平台编故事,活生生拉了十几个司机账号,但单子不够发,有需求的地方被摊得稀巴烂。

哪怕你想勤快点出工,开机坐车上也经常干等半天没生意。
再面对处处肉眼可见的价格“内卷”,还有什么动力卷?
更离谱的是,广州作为头部大城市,经济体量全国顶流,可一公里网约车单价却能愣生生跌到1.5元以下?
什么8块、9块的超短途,跨城订单挂出去跟拼顺风车似的。
司机开车拧着方向盘,嘴里碎碎念:现在找个顺风车冤大头似的还比正儿八经拉客划算一些。
这真不是矫情。
有个小技巧是,有些司机专门趁着节假日、下班高峰,这时候运价才勉强能拉一拉水平,大部分时候只剩下凑个油费的侥幸心理了。

要不,哪来这么多闲置车?
就像你在城市里看到一长排满身灰尘的闲置网约车,那就是最直白的现状写照。
更鲜明的对比是,别的城市比广州还惨,有网友晒重庆和成都的运价、订单量,说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难度模式”。
说实话,广州还不算顶流“闲置之王”。
可惜,这都不是啥好安慰。
问题堆着呢。
除了供大于求,平台政策也不给力。
表面上,平台做大做强,开了几十家公司,说大家有选择权,哪个平台不给派单就换家呗。
可实际上,你全挂上一圈平台,最后活儿依然那点,平台之间互相盯着比谁更能砍价。
都有点像餐饮外卖同行暗自一声叹:不是顾客越来越抠门,是平台卷得没底线。


活水就这么稀薄,拿盆接都漏个精光。
司机的困惑,“我手里证办了,钱砸下去了,就为了收获这么个‘被搁置’的结果?”
有多少悔过自新的司机干脆转型送快递、做货运了。
你以为真的是看腻了后视镜吗?
其实好多都是不得已——家里那摊生活摆着呢,房贷、娃学费,总不能一条道“溜到底”不回头吧。
有人说现在的网约车,是不是行业饱和了?
这还真不是一句“饱和”能一笔带过。
行业从早年的“白衣骑士”变成今天的“过气网红”,这背后不光是人多的问题,还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习惯的变迁,甚至AI派单算法“偏心”的锅。
比如一些老司机控诉,平台的新司机福利多、老手反而边缘化。
流水没增长,套路倒多了。
再一类声音是,市场监管也有盲点。
都闲置那么多车了,还源源不断新增注册——新司机一进场,就给老队伍分蛋糕。
羊毛谁薅?
最终都是普通司机苦哈哈吃苦头。
更令人玩味的是,这局面大家都明了,但政策调控却迟迟不到位。

真相既荒谬又熟悉。
网约车行业本就像一场无休止的淘汰赛:政策说人人可入,平台说拼的是劳动力,你愿意加班能熬夜就来卷。
到头来,努力也拗不过现实。
数字说话,主城区如天河、海珠,上千辆网约车早晚高峰堵成“板车”,车流动不了,人也没赚头。
那些最初看似光鲜的生活自由、时间弹性,都被实际的低收入和高压力打回原形。
说得再直接一点,这场表面“车多市场大”的狂欢,实则一地鸡毛:
司机陷困、平台卷底、行业增量小、政策缺反思。
你要问怎么走出死胡同?
有人建议限制运力,有的说提高单价。
但实操里,没有一个容易落地的解。
当监管还是温吞水,市场任凭“百舸争流”,其实就是谁能撑到最后看谁倒下——剩下的全靠硬拼熬过时间。
这里头,也许大家都不愿面对,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再努力也跑不过算法与供需的落差,再热血也干不过现实冷漠的车流。
说到底,活跃数据里的10万辆闲置车,是整个城市生活方式的某种隐喻。
究竟大家想让司机端稳饭碗,还是希望行业卷出生机?
一纸政策、一句口号,恐怕都没法立即解题。
最后,今天聊了这么多,咱扪心自问一句:
你觉得眼下网约车“司机跑不动、车闲着”的症结,到底该怎么破局?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拍砖,一起脑暴——毕竟“闲不住”的事情,还真得大家帮着琢磨琢磨哇。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