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雪道下坡60码急转,那台跑了14万公里的A6L只倾了2度多——工程老板临走扔下一句话,我琢磨了大半年
去年冬天在崇礼滑雪,下山时遇上暗冰。当时车速估计有六十多,转弯那一下,我能清楚感觉到四条轮子都在使劲,但车身就是稳。那种感觉很难形容,就像有个老师傅提前帮你把方向修正好了——你知道车在做事,但整个过程安静得吓人。副驾的朋友甚至还在低头刷手机,根本没察觉刚才有多险。
后来测了下数据,车身侧倾角只有2.3度。开惯了日系车的人可能不太懂这个概念,换成我之前那台凯美瑞,这么个弯下来,车里的人基本都得往一侧倒。
15万公里还不响的车,到底哪里不对劲
上个月去4S店做保养,隔壁工位停了台老A6L,目测车龄得有七八年了。车主是做工程的,聊起来说车子跑了快15万公里,除了换机油换轮胎,连个杂音都没出过。他点了根烟,慢悠悠说:“德国人造车就这点邪性,该响的地方它不响,该松的地方死活不松。”
当时我还不太信,自己这台才跑了12万公里,特意留意了一圈——底盘、门板、中控台,真就一点异响没有。倒不是说日系车就一定会响,但到了这个公里数还能保持新车状态的,确实少见。
后来才知道,长春那个工厂有套什么TIMS系统,底盘每颗螺栓拧紧的数据都存云端,能追溯十几年。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但结果摆在那——车就是不响。
3.0T那台发动机,藏着点小心机
说实话,第一次开55TFSI那台3.0T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失望。地板油下去,发动机声浪闷在舱里,转速表慢慢悠悠往上爬,倒是车速不声不响就超限速了。
这种感觉跟开性能车完全不一样。性能车是巴不得告诉全世界“我在发力”,这车倒好,500牛米扭矩憋着不吭声。起步那一下,48V轻混会偷偷补一脚,等你反应过来,并线超车已经完成了。
有次带着一车人上山,坡度目测得有三十度。我心里还在嘀咕满载五个人会不会肉,结果油门踩下去,车身姿态几乎没变化,就这么稳稳当当蹿上去了。后座还在聊天呢,根本没察觉发动机其实已经在拼命干活。
这种调校思路挺绝的——不是不给你力,是给得太丝滑了,反而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四驱那套逻辑,有点意思
平时在市区开,这车就是台前驱,省油。但一旦路况不对,后轮动力分配快得几乎察觉不到。
崇礼那次就是个例子。暗冰路段,60多码的时速转弯,正常情况下ESP肯定要介入。但那次只感觉车身微微调整了一下姿态,整个过程顺得不像在冰面上开。
后来查了下,这套quattro ultra系统据说每秒要扫描一百多次参数,能提前半秒预判路况。这话听着玄乎,但开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它不是等你滑了才救,而是在你可能要滑之前就准备好了。
这种感觉挺微妙的。你知道车在帮你,但它又不会大张旗鼓地提醒你“我救了你一命”。就那么静悄悄地把危险化解掉了。
有些细节,得用一阵子才看得出门道
五块屏幕刚开始看着挺花哨,但习惯之后会发现很多功能确实能盲操。中控屏有震动反馈,手指划过去“咔哒”一下,就像按实体键。开夜车的时候,这玩意儿能让眼睛少离开路面好几秒。
B&O那套音响我本来没太在意,直到有次放巴赫的大提琴组曲。车里几个人同时愣了一下:“这琴声怎么像在后座响?”后来才发现,头枕里藏着喇叭。
还有空气净化,车外雾霾严重的时候,车内PM2.5能稳定在50以下。这个数值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换个说法就是——车外是灰蒙蒙的天,车里却像开着新风系统的房间。
这些东西在展厅里你看不出来,甚至试驾半小时也感觉不到。得真开上个把月,才慢慢体会到这些设计的用心。
为什么那些老板最后还是选了它
有个朋友问我,A6L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我一般会反问:你打算开几年?
如果只开三五年就换车,可能感觉不出什么差别。但要是打算开个十年八年,那些看不见的功夫就都显出来了。车身缝隙始终平整,车漆十年不变色,底盘数据云端备份——这些东西短期内你看不出价值,但时间会给你答案。
我见过的A6L车主,换车的时候很少换品牌。问为什么,答案都差不多:“开习惯了这种稳。”
工程老板临走那句话,我现在算是听懂了一些。他说:“贵不贵不重要,关键是十年后你还能不能用得顺手。”
夜里开车,听着空气净化系统微弱的运转声,车外是雾霾,车内却干净得像森林。这种感觉就像——在一个不太完美的世界里,你给自己留了一小块相对完美的空间。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做实业的老板,最后还是选了这台看起来最“无聊”的车。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什么东西经得起时间折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