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4S店,听销售小李吐槽:轩逸这车,真不是简单好卖,底子厚得很。这话没毛病。别看现在电动车风头正劲,燃油车市场依旧不慌不忙,尤其是9月的销量数据一出来,我心里有点感慨。
日系和德系车型的表现几乎成了这段时间燃油车市场的代名词。比如日产轩逸,3周累计销量约1.6万辆(样本不大,但趋势明显),稳坐冠军宝座。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几个销量数字的对比还真有意思。跟轩逸同期,大众朗逸、速腾陆续冲进前五名,凯美瑞也紧随其后。大众系列车型表现尤其亮眼,途观L一万出头,迈腾刚好9473辆,帕萨特1.1万辆,探岳和途岳也不差,销量都在七八千辆上下。一个渠道销售跟我讲,供应链这东西,就像你做一锅炖肉,肉好不好关节多,我不说开发出来适不适合中国市场,先得保证稳定上货,这才能保证用户能买得到车。大众的供应链韧性显然发挥了大作用,库存和产能匹配相对精准。
自主品牌没那么一边倒。今年吉利的博越L突然杀出来,顶替星越L,成了燃油SUV销量冠军,三周过万辆(估算值,官方没完全披露)。朋友小张开着博越L,打趣说:这车发动机调校得挺顺滑,虽然没啥惊艳,但开起来靠谱。这就是国产车的进步,很多细节已开始接近合资水平。星越L销量下滑,虽说没巅峰时火爆,但1万左右的三周销量保持相当稳定,证明自主品牌中高端燃油SUV市场并不简单。逸动和艾瑞泽8也让人眼前一亮,紧凑型细分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合资的丰田卡罗拉锐放都差距不大,这就有意思了。
我刚才说大众表现亮眼,这话有点太泛泛。像哈弗H6,竟然只排在第47位,是不是夸张了点?我问维修师傅老赵,他摇头说:这H6老款库存还多,新款交付慢,供不应求,说到底就是产能节奏没跟上。渠道这边有车的很快卖完,没车的顾客心态就凉了。供应链这个神经末梢出了问题,车卖不出去。其实燃油车市场这点倒挺折射研发和供应链的精准度——你说新车吸引力够不够强,没货一切都白搭。
说到渠道,我想到上个月一次跟4S店店长闲聊。他吐槽合资车渠道里复杂的小动作,说自主品牌搞的促销花头多,渠道经销商压力大,服务差异明显。反观日产们,价格体系扎实,经销商比较稳定。消费者心理就不一样了:你觉得车不坑,配件不涨价,服务也靠谱,心里踏实得多。日系车的长处之一,真是这些看不见的服务细节。
聊到这里,我忍不住跑题了:你知道五菱宏光还杀进燃油车销量榜前列吗?特别是工具车,比如五菱之光,依然稳坐一席,卖得大量大量。够用就行,这市场很接地气。我有个朋友开五菱,说它就像老式家电,坏了就修,实用至上,车身结构简单,零配件便宜,保养方便。说实话,这类车型销量能进榜,说明中国市场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大,不能光盯着豪华或合资。
回头再看丰田的表现,RAV4荣放销量破万(具体细节待确认),卡罗拉锐放8700左右,锋兰达7千多,也算火爆。但是家轿标杆卡罗拉和哈弗H6排在40名以后,市场热点真转移快嘛。你觉得,这样的落差是不是跟用户需求变化有直接关系?我倒是猜测(纯属个人瞎想,还没深入数据):家用燃油车市场逐渐被SUV分走了大部分蛋糕,这种趋势短期内怕是难以逆转。
对于成本,我心算了一下,轩逸这一级别车型,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6元/升,驾驶成本大概42元左右。比起电动车充电成本便宜多少不说,燃油车的保养成本和维修连锁(尤其日系)做得比纯电熟悉靠谱,这是用户权衡的关键考量。你是怎么看?
最后说说燃油车研发。研发就像做盖房子,打地基不能马虎。车企得拿有限资源搞发动机调校、底盘优化、内部饰件耐用性试验,还有供应链稳定性保障。这一环出问题,后面生产就乱套。比如大众的问题在于库存和产线节奏,哈弗则还在调整新老产品比例。自主车企虽然启动慢点,但灵活性强,能快速调整生产策略。这个变化对市场到底意味着啥?如何影响消费者最后买车的决策?我觉得,留给我们观察的空间还挺大。
你心里有没有一辆车,是燃油车里的定海神针?或者说你能接受燃油车在这个时间节点发挥的角色,到底是过渡还是刚需?(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