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尔街的操盘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终于瓦解了

在华尔街的操盘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终于瓦解了

几家美国二手车相关企业接连爆出巨额破产案,这场风波背后的主角——华尔街,又一次把金融游戏玩到了极致。有人说是经济周期作祟,可实际情况远比“行业起伏”复杂得多。

先看时间线:9月10日,大型次级汽车贷款机构兼二手车经销商——三色控股公司(Tricolor Holdings)正式申请第七章破产保护;不到三周后,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第一品牌公司(First Brands Group)也扛不住压力,上报第十一章破产保护。这两家公司一倒下,不只是它们自己完蛋,更牵动着一大票银行和投资方的神经。

在华尔街的操盘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终于瓦解了-有驾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是各种金融关联。比如瑞士那边的老牌银行——瑞银集团(UBS)光对第一品牌公司的债务敞口就超过了五亿美元;美资投行里的老江湖——杰富瑞(Jefferies),居然参与了高达七点十五亿美元的发票融资计划。而那些资产负债表上写满数字的大玩家,比如摩根大通、贝莱德、第五第三银行,也因为三色控股暴雷面临数亿美元潜在损失。三色控股曾被吹成ESG认证“进步型”企业,如今直接塌掉,让人直呼活久见。

在华尔街的操盘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终于瓦解了-有驾

具体到账目层面更魔幻。三色控股现在估计负债总额区间竟然在十亿到一百亿美元之间,但到底欠多少谁都说不准,因为表外融资操作太多,这种迷雾简直让监管部门头疼。不止一家企业这样搞,其实整个行业已经变味儿了。

数据翻出来会吓人。据《巴伦周刊》统计,现在类似于三色控股这样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数量,比以前激增四倍,总共从商业银行拿走的钱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千亿美元。这些钱流出去之后,大型银行体系反而轻装上阵,把风险甩给一些灰色地带的新中介机构,再由这些中介转化成各类证券产品丢回市场里继续循环套现。如果觉得像当年次贷危机,有点道理:信用记录薄弱的人群,包括低收入拉丁裔和无证移民,都能借到钱,然后AAA评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又开始崩盘,一切似乎都在重演剧本,只不过换个包装罢了。

新套路叫做“仓库融资”。这种模式就是像三色控股这样,从传统银行借钱放贷给消费者买车,然后把这些贷款打包卖出去偿还自己的借款。一环扣一环,看起来很聪明。但摩根大通的数据摆在那里,为这类非存款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业务占据他们工商业务量超过百分之三十,说白了,就是越来越多的钱绕着圈子跑,没有真正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华尔街的操盘下,美国二手车市场,终于瓦解了-有驾

再看另一招,“发票贴现”,这是第一品牌公司的玩法。他们用没结清的客户发票抵押贷款,而贷款方通过设计避开供应商,直接找沃尔玛、AutoZone等零售商收付款,这样应收账款也能变成新的筹码。目前算下来,仅第一品牌公司未收回应收账款约为两十亿美元。一旦出现问题,各路资本要追讨的不一定是刚破产那家,而是与其合作过的大型零售渠道。有趣的是,同一个批次发票可能被不同金主重复抵押融钱,到最后算来,公司真实偿付能力跟未还贷款完全对不上号,很容易埋雷。

很多领域本来属于公开市场,现在统统私有化处理。私募信贷理论上该比私募股权稳健,不过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大型商业银行却全往里面砸钱,就连清算前几周还有人在以溢价买入这些公司的债务,以为稳赚不赔,好笑归好笑,但现实就是如此荒诞。不管怎么看,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没有任何同情可言,他们只是在这个系统里承受更多压力罢了。华尔街喜欢藏猫腻,把盈利模式弄得晦涩难懂,让一般人根本摸不透其中门道,那些所谓典当行、“工资日”小贷店等灰度空间操作,却没有得到严格监管,每一步都是漏洞。

问题最终还是落到工薪阶层身上。在美国,上个月迎来了一个尴尬节点:全国范围内已有百分之五点一的车主拖欠汽车贷款九十天以上,这数据快赶上2010年衰退时期历史峰值。当代年轻人的处境尤其糟糕,“Z世代”的逾期率高达百分之七点五,而且连续八个季度以来,各年龄段逾期比例一直飙升,看不到尽头。今年强制收回车辆数量刷新纪录,截至目前已达173万辆;过去五年保险费涨幅56%,维修成本最近两年猛增32%。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更添堵,一辆普通轿车保养价格动辄突破百元,更别提换灯泡多少钱,有时候想想都怕心跳加速。在2023年的联储调查报告里,修车费用甚至超过房租房贷医疗食品支出,占据大家生活焦虑榜首位。

面对种种压力,多数消费者只能选择延长还款期限摊低每月支付金额,无奈利率依旧上涨,一个月550-750美元用于支付汽车贷款,在过去足够租整套公寓,如今20%的新购车型每月供超1000美元,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这么烧钱,中低收入家庭一样逃不开这一劫。“分屏经济”“K型复苏”等词汇听着玄乎,但现实很骨感,新冠疫情后政策协同其实只维持了一阵子,现在大家为了抢椅子拼命留岗,每个月都要艰难平衡信用卡、水电费以及杂货购物账单,还有随时跳出来吓人的下一笔按揭或者分期付款提醒,人真是一刻不得闲啊!

悬念永远留给未来,可眼下没人敢赌行情逆转。不少人记得2008年的教训,当牛市脱离实体经济狂欢的时候,下场通常不会太好。不过这轮热潮明显比之前更疯狂一点,高乐观主义气氛几乎踩烂所有量化指标,那些辛苦工作却不断陷入负债泥潭的小人物才是真正承担风险的一群。如果说房地产泡沫害惨全球,那么如今庞大的汽车信贷网络早已扩展至数万亿规模,一旦某颗炸弹引爆,全社会都会受到冲击。有时候特斯拉交付量没达标但股票照样疯涨,就像有人拧紧绳索,还自我陶醉于膨胀泡沫,美式魔法令人瞠目结舌。哪怕就业差消费降温,只要资本愿意鼓噪狂欢局就能持续运作。这份盲目的乐观,是压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肩上的沉重枷锁,下个月帐单悄悄塞进邮箱,又有多少家庭需要咬牙坚持?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中,可究竟驶向哪里,也许早不是个人决定的问题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