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中国公交车啊,简直就是“城市里最受委屈的基础建设”。

一方面每年亏损高达2000亿,一方面乘客越来越少,挤不上地铁的年轻人觉得它太慢,开车族也都不待见。

倒也挺讽刺的,你看大伙儿都在嫌它“鸡肋”,一旦它真的不在了,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怪不得会一下子乱套。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公交车实在挺矛盾的:花几块钱就能跑遍全城,省钱得让人心里欢喜,但它的运作也烧掉不少钱,让财政那叫一个头疼。

有人骂它“又慢又挤”,但实际上呢,它在许多时候,还是老百姓出门的唯一可靠选择。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尴尬的局面呢?以后还能不能有出路啊?

01

大部分老人对公共汽车的印象,挺多都是一些粗糙甚至有点狼狈的感觉。

2000年代的武汉,公交司机边开车边吃热干面,那真是挺平常的事儿。

在重庆,那公交车硬是开上了几十分贝的坡子,乘客得死死抱紧扶手,才能不被甩出去。

在东北一些小城里,那黑巴跑得比赛车还猛,司机为了拉生意,都是把方向盘打到极限,简直疯了。

那会儿,公交车的特点就是廉价、挤人,几乎到处都能搭,方便得很。

市民的日常出行几乎离不开它,很多孩子的上学路、打工者的上班途,都是从一辆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出发的。

如今,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地铁站点越来越密,打车软件也变得更加流行,两轮电动车在街上跑得烂大街,公交车慢慢变成了“不得不坐”的最后选择。

不少城市的年轻人直言不讳,要是能选的话,他们宁愿绕点远乘地铁,也不愿在公交上浪费那么多时间。

数据显示,全国公交的平均速度仅仅 29 公里每小时,高峰时段还能更慢。比如,北京早高峰时段,平均速度就只有 23 公里。

你本来赶着去上班,结果一路上一站接着一站,硬是把你磨得不行。

要是一遇到路口或者枢纽堵车,反倒让公交成了整个交通链上的卡点。

现在的公交车呢,一方面看着不太体面,另一方面效率也差了点。它还存在着,但总被不少人嫌弃。

02

在账面上,咱们中国的公交系统早就捉襟见肘了。

财政部曝光了个数据:每辆公交车一年大概亏23万元,全国范围内,这样一来,各地政府一年的补贴两千亿左右。

关键在于,这些投入虽然到位了,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发车频率越拉越长,没人问津的线路还被逐步裁减,但乘客的感受好像并没有明显变好。

其实在不少地方,公交车变得越来越不吃香了,要么比地铁慢,要么不如网约车灵活,电动车更方便,结果就让它变成了“鸡肋”。

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各地政府硬着头皮坚持下来呢?

因为公交车的价值远超单纯的盈利,它不是一门普通的商业,而是一个城市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交可以说是最公平的出行选择,就算你口袋只剩几块钱,也能靠它顺利到达目的地。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地铁并不是到处都能搭上,网约车和私家车的费用门槛也摆在那儿。

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县区,公交车可以说是城市的血脉,支撑着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连接。

像在河北邯郸,早上六点的33路公交车里,满是拿着菜篮子的老人们,他们正忙着把自家的新鲜小菜送到城里去卖。

车票才只要一块钱,可对他们来说,这可是维持生活的门路啊。

比如说浙江瑞安的“菜农专线”嘛,许多老爷爷老奶奶每天得花上大概80分钟,用公交把自家地里的菜送到市区去。

公交车是不是得收费,那是另一回事,可关键是这些菜农咋才能维持生计呀。

所以,公交车不能随便停,那亏损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政府暗中在撑着。其实,这是社会运转中最基层的保障呀。

03

中国的公交没到处都陷入困境,像深圳就算是个很好的例子,完全体现了不同的情况。

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深圳的居民出行几乎都靠公共交通,那时候高峰期车厢里能挤到八个人一平方米,挺惊人的。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深圳大力修建道路、铺设地铁,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硬是打造出了一张全国最密集的道路网络。

深圳的妙处就在于,它在地铁规划一开始,就把和公交的衔接考虑得明明白白。

车站出口就紧挨着公交站,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直通,基本上让乘客没得绕路的空间。

这样的衔接紧密,极大地提升了公交的效率,还帮忙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

如今,深圳地铁承担了大约六成的运送能力,不过公交车还并没被淘汰掉,反倒变成了地铁 network里的“毛细血管”,默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车公庙、后海这些枢纽站附近,都是几十条公交线路环绕着,搭建出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换乘网络。

所以说,深圳在全国的一线城市中,堵车指数算是最低的,甚至有人说这是“治堵的奇迹”呢。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要说到对比,深圳的情况就显得轻松多了,而北京就有点儿难堪。

地铁线路虽多,但不少换乘枢纽的公交站点布置得真是一团乱麻。

比如西直门那儿,地下三层的地铁和地面上的立交桥都齐活儿,公交站点却硬是挤在路边狭窄的地方,结果进出站都堵得人都发慌。

越是着急,反倒越是难以行动。

其实,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道理,就是公交并不是落后的表现,而是因为设计和管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公交车还是能重新焕发出活力的。

04

那公交车的前途会朝哪个方向走呢?

光靠涨价是不行的啊,中国的公交票价一直都在1到2元之间,要是再涨价,几乎就碰到老百姓的生活底线了。

即使涨到十几块,像韩国、日本、美国那样的价格,依旧难以做到真正赚得了钱。

未来的路,不能光想着怎么赚到钱,反倒得注重那份人情味、温暖的感觉。

第一,咱们得继续发挥社会的作用。

比如菜农专线、学生专线、社区老年专线这些线路,即使亏本,也得坚持做下去,因为它们代表的是城市的良心。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第二,把它和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一起打成一个组合拳,搞得更扎实。

公交不用再担负“主干道”的责任了,而变成“末梢神经”,帮人们迅快地衔接到更高效的交通方式上。

第三点呀,要在服务的那些琐碎细节上再更贴心一些,照顾得更周到。

比如候车亭的遮风避雨、夜班车的安全措施、考试期间的专线服务,这些都算是公交车存在感的重要体现。

当其他出行工具都追求快节奏的时候,公交车倒是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

或许步伐有点慢,不过它却是城市里那份最贴心的陪伴。

05

不少人觉得公交车有点土气,迟早会被地铁和网约车给挤掉位置。

其实,公交车的作用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起到补充的作用。

它就像城市里那一根根看不见的血管,静静地输送着老人、学生、菜农和打工族。

虽然不那么耀眼夺目,但它却支撑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作用。

公共交通每年亏损二千亿,城市为何仍不断投入资金运营?原因揭秘-有驾

所以,别光盯着公交车慢、旧、亏钱的事不放,这时不妨想想,正是这份不计成本的坚持,才让咱们每个人都能以最实惠的价格,安心到达目的地。

或许,公交车永远赚不了钱,但它却能让一座城市多几分温暖,多几分人情味。

这,正是它无法被替代的原因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