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家连续22年稳坐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宝座的车企,奇瑞。去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641万辆,奇瑞一家就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销量,足足114.4万辆。
这家年入近2700亿、销量超260万辆的超级汽车巨头,竟然苦等了21年,直到2025年9月7日,才终于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
奇瑞的IPO之路,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从2004年首次尝试开始,它经历了借壳失败、金融危机冲击、业绩波动、资质困扰等诸多坎坷,足足七次冲击资本市场,才终于迎来了今天的曙光。这21年的等待,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稚嫩到强大的蜕变
奇瑞的上市路,为啥这么难?
早在2004年,安徽省政府就开始推动奇瑞上市,公司内部也积极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可惜,当时奇瑞和上汽集团之间有着复杂的股权关系,计划只能无奈搁浅。
这仅仅是开始。
2007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公开表示要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2008年股份改革后又尝试了一次,却撞上了全球金融危机,上市计划再次搁浅。2009年,奇瑞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外界都觉得这是上市的前奏了,2011年又因为关联交易等问题,进程再度中断。
到了2014年,奇瑞销量逆转,净利润却大幅下滑。2015年,奇瑞旗下的奇瑞徽银冲击港股和A股双双失败。2016年,奇瑞新能源想借壳海螺型材上市,最终却因为没能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告吹。
最近的一次失败,则是因为资金问题导致的混改未能完成。用“一波三折”来形容奇瑞的上市路,再贴切不过了。
“小车之王”的辉煌与转身
奇瑞的故事,开始于1997年。在过去的近30年岁月里,它可以说是中国最“低调”的汽车巨头之一。
2003年,为了在燃油车时代从外资品牌手里争夺市场份额,奇瑞推出了风靡十余年的“小车之王”奇瑞QQ。
这款车颠覆了外资车企把车当“奢侈品”卖的概念,创造了符合普通人需求的市场,让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奇瑞QQ开辟的“国民神车”赛道,引来了无数车企的跟风与借鉴,也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有了和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底气。名声大噪的奇瑞随后不断推出新车型,瑞虎、艾瑞泽等系列相继亮相,覆盖了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市场。
当很多车企还在国内市场激烈“厮杀”时,奇瑞早已把目光投向了全球。奇瑞的出海征程始于2001年,那一年中国加入了WTO。奇瑞轿车跟着国产外销的脚步走了出去,并且超预期地受到了海外市场的欢迎。从100辆、500辆到1000辆……奇瑞在海外市场逐渐迎来了大爆发。
2024年,奇瑞集团年出口汽车达到了114万辆,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平均每27秒,就有一辆“奇瑞造”交付海外用户;平均每5辆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奇瑞。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奇瑞上半年销售汽车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了近11倍。
今年1-8月份,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798,804辆,创造了三个“行业第一”:第一个单月出口突破12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连续4个月出口超1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业绩与销量的狂飙
伴随着销量的暴增,奇瑞的业绩也大幅改善。根据最新的招股书,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攀升到了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到了143.3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势头还在延续,实现营收682.23亿元、净利润47.26亿元。
前不久,奇瑞以596.939亿美元(约合当时的4268.77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业绩,再次入选了《世界500强》榜单。盈利能力和规模效应,无疑是这次奇瑞IPO成功最大的底气。
2025年,奇瑞与华为鸿蒙智行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智界新R7市场反响热烈,奇瑞也靠着技术创新逐渐扭转了“低端、劣质”的口碑,在中高端汽车品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崇拜创新、技术至上,是奇瑞这个“理工男”的企业文化内核。在尹同跃看来,奇瑞是一家“吃技术饭的公司”,不断用技术创新来打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奇瑞在新能源赛道上,终于从“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变为“起了大早,赶上大集”。
上市之后,路在何方?
对于奇瑞而言,此次通过港交所聆讯,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意味着距离港股挂牌仅一步之遥,更标志着其通过持续的合规化改革与财务优化,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资本化的股权、治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后续融资铺平了道路。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汽车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比亚迪、吉利、长城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都在资本市场拥有充足的弹药。奇瑞在获得资本市场的力量后,将拥有更充足的底气去应对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
同时,港交所IPO还会吸引大量国际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次强大的品牌宣传,能直接助推其海外市场的销售。据悉,奇瑞计划将30%的募资用于海外产能扩建,目标是将本土化率从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以更好地应对欧美等市场的碳关税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