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曾经高高在上的奥迪、宝马、奔驰这些豪华品牌,怎么也卷进了“拉踩”和“互联网对比营销”的大混战?以前这些厂家做事风格都是什么?一副“我就这调调,看不上你也不强求”的架势。别说工作人员给你推荐了,买不买一句话,还能给你个白眼,就像你欠了他们似的。可现在,奥迪竟然主动举办活动,现场整PK,拉上宝马X5、甚至问界M9,谁出谁尴尬,还要现场给你演个对比测试。你不觉得这风格变得太快了吗?
想想以前的奥迪Q7,2006年刚进中国的时候,那是啥地位?力压X5,甩开ML,4.2排量敢卖150万,那是妥妥的老大。结果现在呢?2.0T落地四十多万,3.0T也就五十出头,“尊贵感”稀释得快跟自来水差不多。销量呢?全年才五千多台,平均一个月才卖700出头。你要知道,这数字搁主流国产新能源面前,根本不够看,更别说在豪华品牌里拼刺刀了。
所以问题来了,一向觉得做好产品就行不用太破费打广告、不屑于同行对比的奥迪,为什么突然转向,对着竞品大肆搞起了互联网营销?到底是谁先乱了阵脚?也许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销量不好,真的逼疯人。”
从外部看,现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是老一套那种你是“进口or合资=高端”的逻辑了。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品牌崛起太快。问界、理想、蔚来、极氪这波新势力,不但技术猛追,还自带互联网营销基因。不是一天到晚搞发布会,就是和友商PK玩梗,甚至直接邀请你上场打擂台,还主打个“流量自主”。以前这东西在老外眼里根本就不值钱,觉得“风格太low”,可谁知道,这招真能拉销量!中国消费者就吃这套,卷得飞起。
你以为老牌豪华品牌就能坐吃山空?错了!时代变了,用户思维变了。传统4S店那一套“爱买不买”的冷淡,让客户体验越来越差。豪华品牌的门槛感开始成为障碍,“你不贴近,我就不搭理”。与此同时,国产新能源反而拼力搞服务、宣传、甚至下场跟你battle给你科普产品,亲民多了,啥车卖得不能火啊?
其实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奥迪类似Q7这个级别的车,过去主打“技术立身”,天天给你讲Quattro四驱多厉害,德国工艺多牛X。但今天讲这个,消费者听得进去吗?多数人更关心“智能化”、“自动驾驶”、“配置给到位没”、“空间大不大”,这些是用户关心的实际体验。你天天和别人比谁功率大,谁越野能力强,其实买这个车的,有几个真去荒漠沙漠里撒欢?多数还是开着送孩子上学、下班堵路靠智能驾驶撑心情。所以你再会讲老牌四驱技术,消费者早就麻了——新势力玩的是“车里比家还舒服”,你奥迪不跟进,销量就打水漂。
奥迪认清现实,也终于和华为深度捆绑,开始主打“智能豪华”,“干掉奔驰宝马,搞 定问界理想”。比如上汽奥迪A5L、一汽奥迪Q6 e-tron都搭载上了华为的“乾崑智驾+激光雷达”。但你有产品还不行,别人是“卷产品更卷传播”。这就好像以前老品牌信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变成了“你得拉着喇叭四处吆喝,谁人流多谁赢”。
于是乎,奥迪也不得不上场PK了,还拉上了宝马X5和问界M9,比一比四驱系统,比一比“科技力”,还往自家产品上引流。烧钱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借这机会刷一波存在感:看,我们老品牌也懂智能,也懂流量,甚至可以亲自下场卷,咱也不再高冷装酷了。说白了,跟品牌没啥关系,都是被市场逼上来的。
可能你要问,现场搞这种对比,奥迪的脸皮不会疼吗?万一宝马赢了怎么办,现场翻车不更尴尬?关键就在于,这些传统厂家全面要过渡到流量打法。流量的好处是带热度,丢点“脸面”又算啥,以前是客户求品牌,现在是品牌求客户。“对比”本身就带来了话题,有争议进而讨论,讨论了才能带销量。
或许我们还会疑惑,豪华品牌的“高冷滤镜”真的就此碎了吗?说实话,这年头谈什么“高冷”,只能证明你还不急,等你急了,什么套路都得试试。消费者见多识广,套路要比你还多,你还傲娇?直接被淘汰,好位置早被别人分了。
再说说“互联网营销”这事。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不是所有品牌都该这么玩?其实互联网营销从来不是什么万能药,对产品硬实力要求也很高。问界敢现场battle,是有自信,蔚来也会正面对标特斯拉,理想天天怼BBA,是对自家产品敢开诚布公。奥迪再不转型,真的只能喝西北风了。这一波卷营销,不是爱卷,是硬着头皮冲。不卷就出局,卷了至少还有机会。
又有人问,那以后是不是所有豪华品牌都要互联网营销?可以这么说,起码在中国市场,高冷那套行不通了,亲民、流量、透明、对标竞品,必须是基本操作。你不愿意玩,有的是“后浪”陪客户玩,卷的本事一茬比一茬狠,动不动几个亿流量大V连线PK,全民都当评委。品牌“大发言权”早就没了,你不进步,市场就换人。
当然,奥迪跳下神坛搞对比营销只是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老品牌下场,谁淡定谁就等着被“市场扫地出门”。下一个,也许就是配合直播、送小红书达人体验、技术讲解放B站、甚至搞短剧的奔驰和宝马。你还想往日只需要端着等客户上门买账的生活,抱歉,互联网玩法下,只有“主动出击”一条路。
最后想说,我们也别笑奥迪自降身份,其实这才是大势所趋。市场需要变化,用户需求也在变。谁能最快识趣改变,谁就能活下来。你看看现在那些还端着的品牌,销量早已腰斩,存在感快没了,就算你技术再硬,没人关注也白搭。
所以,我们要问一句,早就讲“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们,你们准备好了没?别等到净剩门口的野草才想到“互联网营销”这一课,到那时,内容、技术、体验,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市场不信眼泪,谁都可以成“流量担当”,只看你愿不愿意早点直面变化,别等市场把你拉下水才开始挣扎,那就太被动了。
现在的局面,就是把“高冷牌”丢一边,从台上走到群众中间,把“对比PK卷流量”这事做到极致,才有翻盘的机会。老牌厂家的“尊严”就是销量,如果销量保不住,那啥身份都得放下。这就是现实。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