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奔驰被曝正在实施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目标高达3万人离职。
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曾经照耀中国中产的“三叉戟星辉”,瞬间暗淡了不少。
奔驰算是在燃油车里比较能熬的了,但也无法对抗趋势的扭转。根本原因,就是油车打不过,而新能源车,产品迭代 "龟速” 成为首要短板。
其实早在2016年,奔驰就前瞻性推出了电动品牌 EQ系列,却始终未能拿出竞争力产品。EQ 系列续航虚标、车机卡顿等问题频发,旗舰车型 EQS 在华月销不足 500 辆,不及蔚来 ET7 的 1/3。
2025 年前三季度,奔驰全球纯电动车交付量仅13.86万辆,同比下降 7%,不仅远低于宝马的 32.3 万辆,更被中国新势力甩在身后。
这种差距背后,是燃油车时代的技术路径依赖。
当中国车企在 800V 高压平台、智能座舱领域快速迭代时,奔驰仍在燃油车研发成本的泥潭中挣扎,单台燃油车均摊研发成本超 2 万元,是比亚迪海豹等竞品的 2.5 倍以上。
其次是渠道上的问题。
在新势力直营店以透明价格和科技体验吸引用户时,奔驰 4S 店仍依赖 "装潢加价" 维持盈利,销售人员对 800V 超充、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话术生疏,难以应对高学历消费者的专业提问。
作为 "大象转身" 的典型代表,奔驰既要维持燃油车产能,又要投入电动化研发,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通过裁员节流 ,而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策略,暴露了传统车企在能源转型中的被动处境。
再加上新能源车这些年,发展太快了。
2018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仅1.42%。到了2025年9月,这个数字变成了58.37%,是原来的41倍!
这个渗透率意味着,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近6辆是新能源车型。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单月销量已是燃油车的1.4倍。
而在豪华车市场,BBA、保时捷、路虎、法拉利、玛萨拉蒂等豪华车销售出现暴跌趋势,而自主豪华车却节节攀升。
2025 年上半年,自主豪华新能源车型已夺取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
其中鸿蒙智行销量达 20.46 万辆,其中问界品牌贡献 15.4 万辆;6 月单月,鸿蒙智行销量 5.27 万辆,问界以 4.46 万辆的成绩超过同期进口车总量。蔚来同样表现强劲,上半年交付新车 11.41 万辆,同比增长 30.6%。
小米 SU7 Ultra 自上市以来仅 4 个月累计销量就突破了 1 万台,并以 12,618 辆的销量夺得 2025 年上半年售价 50 万元及以上纯电车销量冠军,超过了同期 50 万以上油车中的宝马 5 系、奔驰 E 级等车型的销量。
总体来说,中国豪华车的销量其实并没有减少很多,只是消费群体已经转移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如果以2007年、2014年、2023年为节点。
2007年的豪华车主要购买群体,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房地产。
2014年,则改变为建筑/房地产、制造业、互联网/IT。
到了2024年,则改变为互联网/IT、制造业、建筑/房地产。
而且有机构研究发现,中国购买豪车的群体学历也在变高,2007年主要是中专、高中以下为主,2014年大专以上和大专以下对半,2024年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多是本科、研究生。
其实不仅是中国,全球的新兴富豪们都在从职业、教育学历、驾车用途,好品牌定义等方面变化了。
以前BBA等豪车之所以是豪车,是“技术垄断+营销”的结果。而电车时代,打破了燃油车的技术垄断。
当建立起另外一个赛道的时候,电车又用智能化、驾乘体验、用车性价比重新定义了汽车工业,甚至很多技术对燃油车都是碾压式的。
燃油车产品竞争力落后了,自然靠营销撑不起豪华车品牌溢价,而新富豪的学历变高又让消费者更趋于理性,所以传统豪车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其实不只是汽车巨头,还有产业链上的汽车零部件巨头,比如博世、大陆、采埃孚等等,都在大规模裁员,而另一面,8-10月份,比亚迪全球从整车到自己的零部件厂,共增加了20万个员工。
这就是汽车岗位的守恒定律:
汽车岗位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更残酷现实还在后面,目前新能源行业正在攻破固态电池,预计在3年之后就会大规模上市,届时轻松1000公里续航,充电速度10分钟到80%,解决了电池自燃和低温不耐用等电车问题。
而在中国企业在这条赛道上占据绝对优势。
比亚迪、南都电源等企业瞄准 2026 年实现量产,鹏辉能源更是明确 "2025 年中试,2026 年批量生产" 的目标;国家将固态电池列入 "十四五" 重点专项,相关专利数量已是日本的 3 倍。
这种技术突破将彻底瓦解燃油车的最后优势。
当新能源汽车实现 "续航超燃油车、补能速度追加油",同时保持智能化、低使用成本的固有优势时,燃油车的存在价值将被极大削弱。
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虽在加速转型 —— 比如与宁德时代、地平线成立联合实验室,2025 款 CLA 搭载华为 ADS 3.0 智驾方案 —— 但留给它们的时间窗口已然有限。
奔驰的裁员计划与其说是 "扛不住了" 的无奈之举,不如说是传统汽车工业向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必经阵痛。
从 2007 年到 2024 年,豪华车消费群体从 "学历偏低、看重身份" 到 "高知理性、看重科技" 的转变,从燃油车 "技术垄断 + 营销溢价" 到新能源车 "智能体验 + 性价比" 的竞争逻辑切换,这场百年未有的行业变革已然成型。
岗位在转移,技术在迭代,品牌在更替,但汽车工业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 —— 满足用户对更优出行体验的追求。
当中国新能源车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持续突破,当充电网络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当全球汽车产业链向中国市场倾斜,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汽车新时代正在到来。三叉戟星辉或许不会熄灭,但它必须在新的赛道上,以新的姿态重新发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