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

长安汽车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张力的图景。

8月23日,长安汽车(000625.SZ)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这家刚刚跻身为国资委直管央企序列的“新央企”,销售新车135.5万辆,创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占比三分之一;实现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增长26.36%至14.77亿元。但华丽的业绩背后是经营现金流从上年同期的34亿元正流入,骤然转为-86亿元的赤字,同时归母净利润下滑19.09%至22.91亿元。

这份看似“撕裂”的财报,却也是观察这家新央企经营质量的绝佳样本。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现金流赤字是主动承担还是效率隐忧?

经营现金流就像是企业的“血液”,它反映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情况。当经营现金流出现赤字,则说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无法通过自身业务创造足够的现金流入,可能存在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存货积压或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出行财经过去也多次指出,汽车行业特殊的经营方式(推迟向供应商付款+经销商先打款后发车)往往让汽车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流。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长安汽车此次罕见的巨额负现金流,其官方解释直指关键:“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

资产负债表印证了这一说法。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截止报告期末,长安汽车的应付账款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86.10亿元,至252.25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7.06个百分点至14%。与此同时,该企业的货币资金(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上年同期减少110.88亿元,至528.30亿元。且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没有出现大面的增长现象。

因此,出行财经认为,随着全新的供应商支付周期的确立,长安汽车的经营现金流也将逐步回归到一个新的轨道上,当然,具体还要看长安自主业务,尤其是新能源业务的自我造血能力。

自主业务开始“挑大梁”

长安汽车的综合利润表还清晰的反映出了其新旧动能转换的轨迹。

数据显示,合资板块投资收益仅为1.15亿元,同比暴跌67.20%。但归母扣非净利润却大幅增长26.36%,至14.77亿元。业绩变化明确指向自主板块,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已成为长安汽车新的利润支柱。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截止目前,中国长安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共有三个——阿维塔、深蓝和长安启源,并已形成梯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品矩阵,并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建立起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其中,阿维塔品牌锚定高端市场,将全力承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向新向上的战略使命。其产品矩阵在国内已聚焦25万-70万元区间,影响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7月,阿维塔已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上半年同比增长超100%。

深蓝汽车则聚焦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场,面向15万-30万元消费群体,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50万辆。旗下产品 DEEPAL S07、G318、S05 已在阿联酋上市,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深耕大众市场的长安启源针对主流家庭用户,以“安全、舒适、智能”为核心卖点,旗下车型Q07连续两月蝉联20万内新能源SUV销量冠军,A07的单月销量也一度破8000辆。

当然,除了三大新能源品牌,长安汽车在传统油车市场仍然具备优势,第四代CS75 PLUS仍稳居中国品牌紧凑型SUV(传统动力)销售榜前列。

新央企的长安考题

长安汽车的半年报,生动诠释了转型期大型车企,尤其是肩负新使命的央企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新支付周期,这家新央企的经营现金流能否快速改善,将是它平衡好短期现金流压力、战略投入与长期竞争力打造的关键。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上半年,长安汽车等央国企代表响应国家号召,动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以内,在给产业释放自己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的短期现金流压力。尽管企业仍握有528.30亿元的现金储备,但相比长期的战略投入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仍有不小的缺口。

在过去十年间,围绕新能源、智能化及前瞻技术领域,长安汽车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1100亿元,上半年的研发费用投入为32.84亿元,同比增长了12.76。未来十年还将计划投入2000亿元研发资金,组建万人规模的科技研发团队,以保障50多款新能源汽车的推出,包括7款以上30万台级全球化大单品。

第三是长期竞争力的打造,目前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 合资板块萎缩的阵痛仍在持续,企业要具备长期的竞争力,必须要做到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持续放量并提升盈利水平。

长安汽车2025半年报:86亿现金流赤字背后的利润突围-有驾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说长安汽车的转型之路,远未到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刻。经营现金流实现从“失血”到高质量“造血”的跨越,也是这家新央企在2025年下半年及未来更长时间的核心命题。其探索的路径与成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