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天突然被人问:你觉得一个企业最厉害的地方,是赚钱多、技术牛,还是能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别急着回答,我猜你十有八九会反问一句:能不能都要?
钱、技术、市场,哪个不香?
但真要选,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我跟你说,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想要。
可偏偏全世界都在卷,比亚迪倒好,三项数据一亮出来,直接上了热搜。
“233亿净利润”、“70万辆海外销量”、“437亿元研发投入”——你说,哪个才是真的牛?
哪个才是企业的命门?
先别急着拍掌叫好。
我们先捋一捋这事。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全球卖了326万辆车,同比增长18.64%,营收5662.65亿元,净利润233亿元。
当然,这其中最“狠”的,不是他一年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一年花了多少钱。
437亿砸在研发上,这不是一般的狠,这叫“用钱买未来”。
你再看海外市场,70万辆的成绩,同比增长132%,已经把去年全年的业绩甩在身后。
就连德国、法国、西班牙这些传统“汽车发达国家”,都得在自家地盘上感叹一句:咱们的车好像不太够打。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中国制造的胜利吗?
新能源的崛起吗?
你看,连巴西总统卢拉都成了比亚迪的车主,东京车展上,比亚迪还专门给日本人开发了K-EV RACCO。
比亚迪现在在海外“撒丫子狂奔”,国产品牌的脸面可算争回来了。
可问题是,单靠“销量”能长久吗?
单靠“盈利”能撑起未来吗?
或者说,企业的研发投入就一定能转化成真正的竞争力吗?
我这人比较轴,老喜欢多问两句。
你说苹果一年砸几百亿美元搞研发,最后iPhone卖得世界第一,这没问题。
但你看乐视,PPT都能做飞船,最后也是砸了钱、还了债,啥都没剩下。
所以,钱花得多不等于花得好,花得好不等于花得出结果。
比亚迪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钱花得又多又准又狠”。
你回头看这十几年,人家是真把大把利润往技术里扔。
14年里有13年,研发投入都比净利润高。
这个账要搁咱们普通人身上,就是“挣一百块,花一百一做学习”,这事放大一万倍,胆子不一般。
企业能有这种魄力,背后一定是认准了一条路:今天赚的,不是自己的,未来才是。
很多人都把比亚迪现在的高光时刻,归结于新能源风口。
没错,天时确实重要。
但你再看细一点,技术创新的能力才是底层逻辑。
“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兆瓦闪充平台、灵鸢无人机系统,这些都是自研出来的。
你以为这些词只是噱头?
其实这玩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销量增长是肉眼可见的。
更别说这种技术壁垒直接让同行望尘莫及。
有时候技术真就像内功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出手就知道谁高谁低。
再往下说,比亚迪的海外市场成绩,其实比利润更有分量。
说句不好听的,咱们中国市场再大,也架不住家里人都自己干。
谁都知道,最后一战一定是全球市场的较量。
比亚迪现在能在德国、西班牙、甚至日本这些汽车工业的“自留地”分一杯羹,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70万辆的数字虽然还比不了丰田、大众,但增长速度摆在那,也不是谁都能有的底气。
当然了,我也不是“比吹”——嘴上说“比亚迪天下第一”,心里还是得留点问号。
你说,比亚迪现在的成功,未来能不能持续?
靠高强度研发、海外扩张的打法,能不能一直领先?
毕竟,企业过度依赖某一两个方向,风险也很大。
比如,国内卷得越来越厉害,同行都开始砸钱搞技术,市场份额能不能守住?
海外政策变动、贸易壁垒加高,销量还能不能继续走高?
这些都是实打实得思考的问题。
还有就是,技术创新的“烧钱模式”,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利润缩水,会不会被迫收缩?
你看现在全球经济环境,说翻脸就翻脸。
新能源补贴说停就停,欧洲市场说查就查。
敢砸钱是一回事,能持续砸、还能砸出成果,是另一回事。
很多企业熬过了第一个五年、十年,但到第二个、第三个十年就疲了。
比亚迪,能不能在科技和全球化的路上越走越稳?
其实说到最后,比亚迪的最大杀手锏,不是利润、不是销量、甚至不是简单的“国内国外齐开花”,而是它用“研发优先”的思路,把企业做成了“技术型选手”,在大厂堆里显得格外扎实。
这就像打游戏,你可以选法师、选刺客、选肉盾,但比亚迪偏偏选了个“科学家”天赋,每回升级都给研发加点。
短期看可能不如法师一刀999来得爽,但持久战里,谁能扛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你可能还想问,比亚迪这种疯狂投入研发、冲击海外市场的策略,适合所有企业吗?
答案很简单——谁家大米都不够分,能吃多少看肚子。
比亚迪能这么玩,是因为有底气、有“连续作战”的实力。
小企业,别说437亿,连4.37亿都得琢磨琢磨。
最后想问一句,在你心里真正代表比亚迪“强大”的,究竟是利润、销量,还是研发?
或者说,站在中国企业出海和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咱们到底更需要怎样的“强大”?
欢迎评论区抬杠,反正我是真想知道,未来的比亚迪,到底能不能成为“中国制造”里那个“活得比谁都久”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