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最近看车了吗?
是不是觉得特爽?今天这家降八千,明天那家送大礼包,后天直接蹦出个“XX.98万交个朋友”。感觉汽车厂家都疯了,跟菜市场大妈甩卖隔夜小白菜似的,就差拿个大喇叭在你耳边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波“神仙打架”,咱老百姓是铁定的赢家?花更少的钱,开更好的车,这不就是咱们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吗?
每次我听到这种论调,就想给自己倒上一杯。不是庆祝,是愁的。
因为你看到的,是舞台上光鲜亮丽的魔术。而我这老姜头,就喜欢钻到后台,看看那魔术师的裤兜里,到底藏着什么。
你猜怎么着?
我看到的不是道具,是一沓沓的医院账单。最近这帮车企的三季报一出来,好家伙,那哪是财报啊,简直就是ICU的病危通知书。
就说广汽吧,家大业大,浓眉大眼的,结果呢?前三季度亏了43个亿。你没看错,是亏损,43亿。利润同比暴跌,跌了多少?3691%。我活这么大,头一回见财务数据能用上这种跟火箭发射失败似的数字。这不叫下滑,这叫自由落体,而且是脸先着地。
还有长安、长城这些,虽然没亏到姥姥家,但利润也跟被谁偷了一块似的,刷刷往下掉。更别提北汽蓝谷、众泰这些,一个常年躺在亏损榜上cosplay“亏王”,另一个干脆直接休克了,今年产量是“0”,就靠卖点库存车去国外,假装自己还有口气儿。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一边是咱们消费者在展厅里为降价欢呼,另一边是车企的CEO在会议室里对着财务报表哭。这场景,像不像一桌盛大的宴席,宾客们胡吃海塞,末了才发现,做东的那个庄家,是卖了房子卖了地才凑齐的这顿饭钱。
所以,你还觉得你赢了吗?
要我说,这根本不是什么“价格战”。
“战”这个词,是有目的的,讲究策略,是为了打垮对手,抢占地盘,最后论功行赏,加倍地把钱赚回来。
现在这帮车企在干嘛?这不叫“战”,这叫“踩踏”。就像电影院里突然有人喊了声“着火了!”,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疯了似的往一个出口挤,谁也出不去,最后全被踩死在门口。
关键在哪儿呢?在于这场“大火”,一部分是真实的,一部分是自己吓唬自己。
真实的火,是时代变了。
过去二十年,咱们的汽车市场是谁的天下?合资品牌。广汽的本田、丰田,上汽的大众、通用,那都是躺着数钱的主儿。车造出来,贴个洋牌子,稍微宣传一下“德国品质”、“日本工艺”,就不愁卖。那日子过得,比地主还舒服。咱们自己的品牌呢?只能在后面捡点面包渣,造点十万块以下的便宜车。
可你看看现在,风向全变了。电车一来,把桌子给掀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洋品牌吹了几十年的“三大件”,突然就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大家聊什么?聊电池,聊自动驾驶,聊车里那块比你家电视还大的屏幕。
在这条新赛道上,大家突然都站回了同一起跑线。甚至咱们的自主品牌,因为没有历史包袱,转身更快,跑得更猛。
于是,那些曾经的“地主”们,傻眼了。广汽这次亏得最惨,病根儿就在这儿。曾经最赚钱的“两田”,现在成了最大的累赘。日本人一辈子琢磨发动机热效率,你现在跟他聊“智能座舱”,他听得懂吗?他引以为傲的屠龙之术,现在街上连龙都没有了。
这就叫降维打击。不是你不够好,是游戏规则变了,你连玩的资格都快没了。
那自己吓唬自己的“火”,又是什么呢?
是“内卷”这根深入骨髓的神经病。
当所有人都发现,原来的路走不通了,新路又只有一条时,会发生什么?
没错,就是堵车,然后开始疯狂别车。
电车是未来,这谁都知道。于是所有人都把全部家当押上去,玩命地造电车。可问题是,这玩意儿前期投入太吓人了。研发、建厂、铺渠道,哪个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北汽蓝谷的财报就是最好的例子,营收蹭蹭涨,亏损也跟着蹭蹭涨,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就像开个包子铺,一个包子成本三块,你为了抢隔壁老王家的生意,硬是卖两块五。街坊邻居都夸你仗义,买你家包子的人排长队,结果月底一算账,你老婆本都亏进去了。
这合理吗?不合理。但所有人都这么干。
因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只要我能把对手都耗死,这整条街的包子生意就都是我的了!”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了对自己短期最有利(降价抢市场),但对整个行业长期最致命(集体亏损)的策略。没有人敢第一个停下来,因为你一停,别人就把你的份额全吃了。于是,大家只能咬着牙,一边流血,一边往前冲,直到其中一个或者一批,因为失血过多而倒下。
你咂摸咂摸这个味儿,这哪是商业竞争,这分明就是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轮盘赌。赌桌上的筹码,是成百上千亿的投资,是几十万员工的饭碗,是整个产业链的生死。
而我们这些以为占了便宜的消费者,其实只是站在旁边,为这场血腥赌局呐喊助威的小喽啰。
你可能要骂我了:老姜你这话说得,危言耸听。车企亏钱,那是他们经营不善,关我屁事?我买到便宜车,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短期看,是。
但你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呢?
第一,当一个行业开始不计成本地杀价,你猜最先被砍掉的是什么?是那些你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某个零部件的测试标准是不是可以稍微放宽一点?某个供应商的报价太高,要不换个便宜点的?售后服务的培训预算,是不是可以砍一半?研发部门那个“十年磨一剑”的长期项目,是不是可以先停一停,把钱拿来做降价补贴?
魔鬼,全在细节里。你买到手的车,价格是便宜了,但它还是不是三年前那个用料扎实、品质过硬的车?这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第二,还记得众泰吗?那个曾经靠“保时泰”火遍大江南北的品牌。现在呢?生产线停了,经销商跑了,公司成了一个空壳子。你设想一下,你三年前买了一辆众泰,现在车坏了个零件,你上哪儿修去?那些曾经承诺的“终身质保”,找谁兑现去?
一场惨烈的价格战过后,必然是一地鸡毛。今天你贪便宜买的这个品牌,可能就是明天的众泰。到时候,你的车就成了“孤儿”,保值率跌到谷底不说,连正常的维修保养都成了奢望。你省下的那两三万块钱,够你未来操多少心?
这就像谈恋爱,你不能只图对方今天请你吃了顿大餐,你得看看他是不是个有稳定工作、有责任心的人,不然今天这顿吃完了,明天他可能就消失了,留你一个人面对还不完的信用卡账单。
说到这儿,我估计你心里有点发毛了。
这盘棋,太复杂了。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和“卖”的问题,它牵扯到了产业转型、国际博弈、资本逻辑和最赤裸裸的人性。
车企们在赌,赌自己能活到“剩者为王”的那一天。
我们消费者也在赌,赌自己买的这辆车,背后的那个厂家,不会是下一个倒下的。
所以,老姜我今天扯这么多,不是想劝你别买车。而是想提醒你,当你下次再被那个“XX.98万”的惊爆价晃得眼晕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
这顿看似免费的午餐,我到底要用什么来买单?
是未来可能的维修风险?是那个说不准哪天就消失的品牌?还是整个汽车行业因为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创新停滞和品质滑坡?
有时候,最贵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最便宜的东西。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就说到这儿,剩下的,你们补充。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