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共识正解体!4成新车主告别焦虑,旧时代正落幕

果不其然,我那个几百人的亲戚群里,又开始流传“油价大跌”的红头文件截图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后面跟着一连串“收到!”“加满!”的表情包。仿佛天上掉下了馅饼,不赶紧揣兜里就亏了一个亿。

我这人就爱算笔小账,不算是跟钱过不去,主要是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就按新闻里说的,一升汽油降个一毛八,普通家用车油箱50升,吭哧吭哧开到加油站,加满一次,能省下9块钱。嗯,9块钱,搁现在,差不多够买一杯最平价的美式,或者一包不那么上档次的烟。要是在通勤路上顺便加个油,那还行,算是“聊胜于无”的羊毛。要是特地为了这9块钱跑一趟,油钱加时间成本,大概率是亏的。

但这事儿好玩就好玩在,绝大多数人并不真的算这笔“金钱账”,大家享受的是那个“情绪账”。在一个万物皆涨的年代,突然有个东西,还是个生活必需品,降价了,这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心理慰问。它像是在紧绷的生活里,轻轻地给你按了一下肩膀,说:“嘿,哥们,还能喘口气。”这种“占到便宜”的快感,其“情绪价值”远远超过了那区区9块钱的“货币价值”。这才是“油价调整”新闻能常年霸占热搜,成为民间硬通货的根本原因。它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全民参与的、低成本的集体狂欢。

捋一捋这背后的机制,其实更没啥神秘感。国内成品油价格,是跟着一个“十个工作日”的调整周期走的。简单说,发改委这位“大家长”,会看过去十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的平均值,算出一个变化率。超过一个门槛,国内价格就跟着调。这套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价格平滑器”。大家长生怕国际油价上蹿下跳,把小老百姓和物流企业的成本搞得跟坐过山车一样,所以设了个缓冲带,抹平短期波动。出发点是好的。

但副作用就是,这成了一个完全“明牌”的游戏。因为有时差,也因为有统计周期,我们总能提前好几天,从各种渠道精准预测出下一轮油价是涨是跌,幅度多少。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加油站奇景:涨价前一天,加油站排起长龙,跟春运抢票似的;降价前几天,加油站门可罗雀,大家都憋着一口气,非要等到那个“黄道吉日”。

油价共识正解体!4成新车主告别焦虑,旧时代正落幕-有驾

这种集体性的、仪式感的“博弈”,持续了很多年。但最近一两年,我越来越觉得,这出热闹的老戏,观众开始变少了。或者说,剧场里,已经悄悄分成了两个世界。

前两天跟朋友吃饭,聊起这事。他在一家新能源车企做市场。他说,他们内部现在看油价新闻,感觉就像在看“上个时代的纪录片”。不是说这事不重要,而是它所影响的人群,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釜底抽薪”。我让他给点数据,他甩给我一个数字:今年以来,国内新车销售的渗透率,新能源车很多月份已经稳定在40%以上,部分一线城市甚至超过了50%。

油价共识正解体!4成新车主告别焦虑,旧时代正落幕-有驾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不再需要去加油站排队了。这些车主,从此告别了“油价焦虑”,他们的用车成本,从一个波动的、外部定价的体系,切换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部分自控的体系(比如用家里的充电桩,享受阶梯电价的谷电)。

于是,一个巨大的“认知折叠”就此产生。

油车车主的世界里,核心矛盾依然是“油价”。他们的朋友圈、信息流,被各种“油价预测”和“省油技巧”占据。他们熟知附近哪个加油站有优惠,哪个App能领券,为了省下那几块钱,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存量思维”,是在一个既定的、不断被挤压的框架内,做精细化的成本优化。

而电车车主的世界,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他们焦虑的是“里程”,是“充电桩”,是“电池衰减”,是那个让人头大的“车险报价”。油价的涨跌,对他们来说,就像新闻联播里播报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是一个遥远的、与自己无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偶尔看到油车朋友们又在为几毛钱的涨跌而欢呼或咒骂,心里甚至会升起一丝“后视镜”里才有的、微妙的优越感。

我写完这段,自己都笑了。搞得好像开电车就站在了鄙视链顶端。其实不是。电车有电车的坑,比如那个让人抓狂的保费,还有节假日高速上排队充电的“盛况”,都是“隐形成本”。算总账,谁比谁更优越,还真不好说。

但关键不在于谁更优越,而在于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个曾经把所有车主捆绑在一起的“油价共同体”,正在解体。一个旧的共识正在瓦解,新的分化已经形成。

这就像十几年前,我们还在为手机的“长途漫游费”而斤斤计较,想尽办法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那时候,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随着微信这类应用的普及,大家讨论的焦点,会变成“哪个运营商的流量套餐更划算”?技术的浪潮一旦打过来,会迅速地让旧的矛盾变得毫无意义。油价,就是今天的“长途漫游费”。我们还在为它波动几毛钱而牵动情绪,但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能源结构转型,已经把牌桌给掀了。

油价共识正解体!4成新车主告别焦虑,旧时代正落幕-有驾

从这个角度再看“油价大跌”的新闻,就有点“昨日重现”的恍惚感。它依然能触动很多人,但它的底层逻辑正在被侵蚀。我们花大量精力去关注和博弈的,可能只是一个正在远去的时代的余晖。

对个人来说,这事儿的启发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时刻分清“运营成本”和“结构性选择”的区别。纠结于什么时候去加油,是为了省9块钱,这是在优化“运营成本”。而思考在下一个换车周期,是继续留在油车的世界里,还是切换到电车的赛道,这叫“结构性选择”。前者的收益是线性的、微小的,后者的影响,则是指数级的、决定性的。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对日常“运营成本”的修修补补上,比如纠结于某项投资今天涨了还是跌了,某个同事今天说了什么话。而对那些真正能改变人生轨迹的“结构性选择”——比如行业选择、技能投资、认知升级——却往往思考不足,或者迟迟不敢决策。

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盯着后视镜开车,是非常危险的。油价的每一次跳动,或许不再仅仅是一个省钱或多花钱的信号,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闹钟,在反复提醒我们:嘿,哥们,注意看路,前面要变天了。

共勉共戒。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