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

2025年10月,上海前滩L+Plaza的极星汽车直营店悄然拉下卷帘门,店内陈列的Polestar 2和Polestar 3展车被一一运走,工作人员默默拆除品牌标识。 这家曾经以北欧简约风格吸引眼球的展厅,如今只剩空荡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余晖。 路过的一位附近上班族好奇张望:“去年还看到有人来试驾,怎么突然就关张了? ”而极星官方客服的回应依然是那句标准说辞,“业务模式战略性调整”。 但当你打开极星中国官网,点击购车按钮时,页面却显示“服务暂不可用”,连试驾预约功能都已灰显。 这真的是调整,还是彻底退场的信号?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为什么一个背靠沃尔沃和吉利两大巨头的品牌,会落到如此境地?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市场仅仅卖出69辆新车,这个数字甚至不及某些县城电动车集市单日销量。 1月份还能勉强交付56辆,2月跌至6辆,3月更是惨淡到只有1辆成交,而4月和5月直接挂零。 对比同期全球市场:极星在前9个月卖出44482辆车,同比增长36%。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还是极星自己搞砸了?

回溯极星的诞生,2017年它高调亮相时,确实带着光环。 沃尔沃的性能改装基因加上吉利的资本支持,首款车型Polestar 1定价145万,直接瞄准高端市场。 但这款限量生产的混动跑车,2020年在华上险量仅24辆。 有业内人士回忆:“当时展台上围观的都是看热闹的,真正下单的屈指可数。 一年1500台的全球产能,中国分到的份额少得可怜。 ”更让人费解的是,极星似乎从未调整过这种“曲高和寡”的策略。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定价策略的混乱从始至终贯穿极星的中国之路。 2023年推出的极星3,在中国售价定为88万元,比海外版本高出近20万。 一位曾参与定价讨论的员工透露:“中国团队多次建议对标国产高端品牌,但瑞典总部坚持要维持‘北欧豪华’的溢价。 他们觉得降价会损害品牌形象。 ”结果呢? 2024年极星3在华销量不足百辆,而同期蔚来ET7和理想L9的单月销量都能轻松破千。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时,可不会为虚无的“调性”买单。

产品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同样尖锐。 极星强调环保材质和极简设计,但中国用户更关心智能座舱和续航表现。 有车主吐槽:“车机系统卡顿得像十年前的安卓手机,语音助手经常答非所问。 隔壁比亚迪的海豹车型,不到20万就有5G网络和自动泊车。 ”更致命的是质量问题:2022年极星2因逆变器故障全球召回,国内车主抱怨售后响应慢半拍。 一位广州车主无奈道:“维修零件要等瑞典发货,动不动拖一个月。 买电动车图的就是省心,这反而添堵。 ”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渠道建设的盲目扩张与急速收缩,折射出极星对中国市场的误判。 2023年,极星高调宣布“百店计划”,要在全国一二线城市铺开直营网络。 北京侨福芳草地、深圳万象天地等顶级商圈陆续开出极星空间,装修成本动辄千万。 但到2024年底,这些门店已开始批量关闭。 有离职销售经理算过账:“一家店月租金几十万,卖车利润覆盖不了成本。 最惨淡时,整月进店客户不到十组。 ”线上转型更是仓促:官网购车流程bug频出,有消费者反馈支付后订单莫名消失,客服电话永远占线。

管理层的频繁更迭让问题雪上加霜。 8年换7任中国区CEO,最短的任职不到半年。 2023年上任的冯旦曾公开承认“走过弯路”,试图推动本土化合作,比如与魅族联名推出手机。 但这款贴着极星logo的手机售价高出原机型2000元,上市三个月就下架。 内部员工苦笑道:“瑞典总部总在半夜开会决策,中国团队提的降价建议被否,联名项目说砍就砍。 连广告语都要等北欧人拍板,错过多少市场热点? ”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资金链的紧绷从财报可见一斑。 2020至2024年,极星累计亏损51亿美元,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27万元。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1.9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飙至217%。 吉利在2025年6月紧急注资2亿美元续命,但这笔钱对于巨亏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股价从峰值缩水90%,市值蒸发超1800亿元人民币。 分析师指出:“极星曾承诺2025年实现现金流回正,但现在推迟到2027年。 投资者耐心正在耗尽。 ”

转向海外市场能成为救命稻草吗? 极星已将Polestar 4的生产线转移至韩国,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欧洲工厂也在扩建中。 2024年极星2在欧洲销量突破3万辆,成为部分国家电动车销量榜前三。 但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隐患不小: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极星虽借韩国产能规避风险,却失去本土供应链的成本优势。 有供应商透露:“极星3的电池仍从宁德时代采购,转运韩国再组装,单车成本增加近万元。 ”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残酷性,在极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40%,但竞争激烈到“每月都有新品牌消失”。 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产业链将Model 3同级车型压到15万区间,蔚来用户运营体系培养出高粘性社群。 反观极星,既未抓住性价比赛道,又未能建立品牌忠诚度。 一位汽车博主评价:“它像是个活在PPT里的品牌,总在谈设计理念,却忘了车是拿来开的。 ”

极星的遭遇是否只是个例? 回顾同期败走中国的合资电动车:福特电马降价10万清库存,讴歌首款纯电车型上市半年即停售。 它们的共通点是决策链冗长、本土化不足。 有经销商总结:“中国电动车迭代速度是海外三倍,等总部批完降价方案,竞品已推出改款了。 ”这种滞后在快消市场或许是瑕疵,在汽车行业就是致命伤。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消费者态度同样值得玩味。 在极星宣布线下渠道收缩后,二手市场上出现一批准新车,标价仅原价六折。 但即便如此,咨询者依旧寥寥。 有二手车商直言:“这牌子认知度太低,收车后压资金太久。 同样价位,客户宁愿选二手特斯拉,至少充电桩好找。 ”社交媒体上,关于极星的讨论多集中在“为何失败”而非“如何救活”,这种舆论风向或许已说明一切。

极星的困境折射出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适应难题。 当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后迅速推出本土化车型,奥迪将新能源车研发中心迁至长春,极星却始终保持着“瑞典主导”的运营模式。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它错把中国当作单一销售市场,而非生态参与者。 这里的新能源竞争早已从产品战升级为生态战。 ”比如蔚来布局换电站超2000座,小鹏自动驾驶技术迭代至城市级导航,极星却连充电合作网络都未完善。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第二季度,极星在华零售渠道仅剩3家合作经销商,而2023年同期是47家。 这些经销商多数转投其他品牌,有投资人直言:“建店投入血本无归,现在只求尽快止损。 ”售后体系的崩塌更令人担忧:部分车主反映事故维修需等待海外配件,保养预约排到两个月后。 这种服务体验的恶化,进一步加速品牌价值蒸发。

极星的故事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当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创新策源地,传统跨国车企该如何重新定位? 有评论认为:“极星的失败不是产品力的失败,而是组织力的失败。 它的决策机制像艘巨轮,而中国市场需要快艇般的敏捷。 ”这种矛盾在电动化转型中尤为明显,比亚迪能在一周内根据市场反馈调整配置,极星改个车机UI都要走三个月跨国流程。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残酷。 极星股价从2021年高点40美元跌至2025年10月的不足1美元,多名分析师下调评级至“卖出”。 有基金经理坦言:“我们清仓不是因为亏损,而是看不到变革的可能性。 管理层仍在谈‘长期品牌建设’,但市场已经没有耐心等待。 ”这种信心崩塌比财务亏损更难挽回。

极星的案例是否预示着一场行业洗牌? 2024年以来,威马申请破产,高合汽车停产,爱驰汽车被曝欠薪。 与新势力相比,极星有传统车企输血,却未能转化为优势。 有业内人士比喻:“它像穿着西装参加越野赛,沃尔沃的安全基因和吉利的成本控制,在电动化赛道反而成了包袱。 ”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资源错配的代价会被无限放大。

千亿市值蒸发!关停国内门店,对标特斯拉豪车倒了-有驾

从消费者视角看,极星的定位模糊感始终存在。 想买豪华车的用户选择保时捷Taycan或蔚来ET7,注重性价比的群体倾向比亚迪或特斯拉。 极星2售价区间30-40万,恰好卡在主流竞争最激烈的红海。 有车主自嘲:“买这车总要跟人解释它不是沃尔沃,也不是纯国产,最后别人还是记不住名字。 ”品牌认知的缺失,让极星在营销战中节节败退。

极星的溃败是否给行业带来启示? 当小米汽车用三年时间从零做到月销破万,极星八年却未能突破年销千辆。 有营销专家指出:“新品牌需要锐利的标签,极星却始终在‘性能’‘环保’‘豪华’之间摇摆。 ”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已从参数对比进化到体验至上,而极星未能构建独特的用户价值。 比如极星4主打的无B柱设计,用户反馈“炫酷但实用性低”,远不如理想汽车的冰箱彩电吸引家庭用户。

极星的经历会改变跨国车企的中国战略吗? 2025年,大众汽车宣布将安徽工厂产能提升至100万辆,宝马扩建沈阳研发中心。 这些动作表明,本土化已从选项变为必选项。 对比之下,极星成都工厂2019年投产时曾被视为本土化样本,但最终产品仍以全球统一标准主导。 有供应链人士透露:“极星3的车机系统甚至未适配百度地图,导航常用英文语音提示。 ”这种细节的疏忽,累积成用户体验的硬伤。

市场数据的对比更显残酷: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卖出31.5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125万辆,而极星的69辆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网友调侃:“这销量还不如我家小区充电桩一天的服务车辆数。 ”当行业头部玩家用规模效应碾压成本时,极星的单车亏损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极星的困境是否意味着高端电动车路线的失败? 事实上,保时捷Taycan在华年销稳定在5000辆以上,路特斯Evija限量版秒罄。 问题或许不在高端定位,而在于价值传递。 有品牌专家分析:“极星讲不清为什么值80万,论性能不及特斯拉Plaid,论奢华不如奔驰EQS。 ”更糟的是,降价策略进一步摧毁溢价空间:2024款极星2从首发价41.8万降至25万,老车主直言“被割韭菜”。

从渠道到产品,从管理到资本,极星的败局仿佛一场多米诺骨牌倒塌。 有观察者感叹:“它每一步都踩在行业转折点的对立面,市场要智能化时它谈环保,竞争白热化时它坚持高价,用户要本土化时它强调全球统一。 ”这种错位最终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5年Q2财报显示,极星在华业务收入仅占全球总收入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极星的案例会成为商学院教材吗? 已有管理学院将其编入跨国企业本土化失败案例集。 一位教授点评:“它证明了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困境,既有包袱限制了创新节奏,官僚体系无法适应中国市场速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同一母公司旗下的沃尔沃电动车销量却稳步增长,2025年XC40纯电版在华月均销2000辆。 这种反差说明,问题不在资源而在策略。

当极星关闭中国最后一家直营店时,行业里几乎无人惊讶。 有经销商直言:“从2024年裁员开始,结局就已注定。 只是没想到退场如此悄无声息。 ”这种平静的退场,或许比轰轰烈烈的破产更令人唏嘘,它仿佛从未真正融入过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