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多块,13天,两次故障,电动车成了亲戚家里的“定时炸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提车那阵他整个人都飘了,朋友圈里配图还带着滤镜,一副“新能源小王子”上线的样子。
谁能想到,刚买回去不到俩星期,修车师傅都快成家里常客。
故障灯就跟夜宵摊的灯牌一样,说亮就亮。
那场面,真有点像世界杯点球大战,总有种“下一个倒霉蛋是不是我”的悬念。
修车这事儿,没谁能笑得出来。
补贴倒也不是没给,每天150,打车虽然能用,可等车那会儿,心里的火气绝对比外面三十七度的太阳还辣。
你想想,天天站在马路边,等着车流过去,日头下汗流浃背,嘴里含着那点补贴,心里琢磨的全是“这车到底还能不能开”。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朋友圈里有的笑,有的劝他别太较真,只有自己知道,家里人看着车在修理厂,脸色都像刚换完冬天的电池。
新能源车火了这几年,好消息和坏消息一起冲上热搜。
销量涨得快,投诉也没含糊。
去年900多万辆新能源车,35%多的市场份额,数据漂亮得像加了滤镜。
但一查投诉榜,新能源的故障率比燃油车还高,最爱闹腾的就是“故障灯亮了没人能修明白”。
修车技术员也挺无奈的,反复拆装,像在玩密室逃脱。
师傅一句“系统太复杂,升级跟不上”,说得亲戚差点当场想拜师学艺。
买车这事,谁还没点幻想?
当初亲戚拍着胸脯说新能源就是未来,广告里全是“绿色出行”、“科技感满满”。
结果现实打脸,买完车变成实验小白鼠。
家里人一边心疼钱,一边又不甘心,车企客服像录音机一样“我们会尽快处理”,可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朋友圈里有人打趣“交学费了吧”,亲戚笑不出来,只能拿修车单默默发呆。
聊到这儿我想起去年有个体育明星高调转会,球迷全网刷屏,期待他带队夺冠。
结果上场几场就伤病缠身,教练组天天开会研究原因,最终还是把锅甩给了系统和赛程。
其实道理都一样,行业发展得快,风险跟着来。
技术升级,营销狂欢,售后却掉队,买单的总是普通人。
买新能源车成了“开盲盒”,谁不想抽到稀有款?
可真要碰上故障,150块补贴就像彩票安慰奖,好看不顶用。
有时候我觉得,新能源车这摊子事儿简直像体育圈的豪门球队。
市场风口一来,资本狂奔,政策助攻,场上人换了一波又一波,问题却还是那几个老面孔。
你说是成长的烦恼,还是割韭菜的套路?
谁都想赌一把未来,轮到自己踩雷,才发现道理都懂,钱是真花。
这些年行业里也不是没人努力。
大品牌开始补课,售后体系慢慢补起来,口碑渐渐回温。
偶尔也有车主踩对点,几年开下来一切顺风顺水。
可大部分人还是像我亲戚这样,花了真金白银,心里七上八下。
数据好看归好看,售后跟不上的时候,谁还在乎那些营销话术?
电动车到底是不是坑?
各有各的说法。
政策推动,油价飞涨,环保舆论天天刷屏,让人不买都觉得自己落伍。
可真金白银砸下去,买的是方便还是麻烦?
每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身边人都说电车省钱省心,买了才知道“省心”有时候只是广告词。
你说以后的新能源车会不会真变好?
我希望有一天,修车不再是常态,补贴不再是安慰奖,普通人也能安心开上路。
买车这事,谁都怕踩雷。
亲戚的遭遇让我再也不敢轻易下单,哪怕广告拍得再美,数据吹得再高。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新能源风口还在,行业还得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你要说以后我会不会再心动?
也许吧,等哪天朋友圈有人发“13天两次进厂”成了段子,而不是家常便饭,那也算是值得期待的事儿。
你们说呢?
买电动车是上大分还是掉分?
有没有谁也是修车VIP,补贴拿到手抽筋?
欢迎评论区吐槽,咱们一起聊聊那些年和新能源拼过的日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