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停车10分钟被7个人围拍,老王新座驾夜里自带120颗星徽发光,我借去接客户那天才明白点什么

三里屯停车10分钟被7个人围拍,老王新座驾夜里自带120颗星徽发光,我借去接客户那天才明白点什么

那天在南锣鼓巷,四米宽的直角弯道。

我开着老王那台五米多长的新车,一把方向盘就拐过去了。副驾坐的哥们儿愣了三秒,探头往后看了看,说你这车怎么比我那台紧凑SUV还灵活。我没吭声,就笑了笑。后轮能反向打四度多这事儿,我寻思着不说破比较好,让人觉得是你技术好,总比解释半天技术参数来得高级。

认识老王是在停车场,他刚提车那会儿。

“哥们儿,这车晚上特别上镜。”他掏出手机翻照片,车头格栅在路灯下密密麻麻全是星光点,看着确实扎眼。后来听说那东西每平方厘米镶了一百多颗小玩意儿,拍照亮度比老款翻倍。三里屯那边他停了不到十分钟,真有好几个人围着拍。这年头车不光是代步工具,有时候也是朋友圈道具。

真正打动我的是另一回事。

借他车去接个重要客户,上车随口说了句“我要接老板”,车自己开始动作——后排遮阳帘缓缓升起,座椅开始加热,空调自动调到二十二度,连香氛都换成了檀香基调。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客户上车后闻了闻,问我是不是提前特意准备的。我就说习惯了,平时也这样。有些东西不用说太明白,让别人以为是你的细心周到,效果反而更好。

老王那天非要让我试试后排那个按钮。

三里屯停车10分钟被7个人围拍,老王新座驾夜里自带120颗星徽发光,我借去接客户那天才明白点什么-有驾

一按下去,椅背往后躺了三十多度,腿托跟着伸出来,还有两种按摩节奏可选。他说这感觉跟坐飞机头等舱差不多了。我躺了一会儿,海绵挺厚实,托着腰很舒服,确实比一般车讲究。要是经常跑长途,后排那位大概不会喊累。

五米多长的车,以前我有点发怵。

北京老胡同那些窄道,地库的螺旋坡道,这种尺寸不太好摆弄。但这代车装了后轮转向系统,低速时后轮能反着转,掉头半径居然比不少小车还紧凑。上周在那个四米宽弯道一把过,旁边那哥们儿还以为我练过多少年。其实就是车会主动配合,人轻松点而已。

跑高速的时候,另一个功能让我印象深刻。

从北京到天津那趟,一百三十多公里基本不用太管方向盘,它自己会跟车、变道、转弯。手得搭着,离开久了会提醒,但那种省力的感觉很明显。就像坐高铁,你只用负责看风景。身边有朋友问过我放不放心,我觉得这事儿因人而异,至少目前用下来还没出过岔子。

有个细节挺玩味。

车上装了个信号接收系统,能提前知道周围车辆的动作。有次在快速路,旁边车道一台车要并线过来,我眼睛还没完全注意到,座椅就震了一下,仪表弹出提示。后来琢磨了一下,可能是那车发出了转向信号,被提前截获了。这东西比眼睛反应快,尤其在A柱挡住视线的位置,说不定关键时刻能帮上忙。

三里屯停车10分钟被7个人围拍,老王新座驾夜里自带120颗星徽发光,我借去接客户那天才明白点什么-有驾

油耗方面倒是让我有点意外。

两升涡轮配个四十八伏电机,起步挺有冲劲儿,但市区早高峰走走停停,表显七点多个油。老王说他之前那台同级别车要八个多,这台反而更经济。可能是那套气缸关闭技术在起作用,反正开的时候感觉不出区别,月底看账单就知道了。

门把手也藏了点东西。

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别的车可能得拿热水浇,这车把手会自动加热,轻轻一碰就弹出来。听着不算什么大事儿,但东北的朋友大概懂那种早上不用拎热水壶出门的感觉。这种小心思,有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但用起来就知道差在哪儿。

开了一个多月下来,这代车像是在做平衡。面子想要,里子也不能差,舒适和实用都得兼顾。做得好不好每个人标准不一样,我只记得上次老王请客户吃饭,客户上车前多看了两眼车头那片星光,饭桌上气氛就缓和了不少。

车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

技术是底子,用起来顺不顺手才是关键。那些藏在背后的算法、芯片、传感器,大部分时候你感受不到它们存在,但它们确实在那儿默默工作。就像老王说的:你以为你在开车,其实是车在照顾你。这话听着玄乎,但细想想也不是没道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