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

(来源:汽车纵横AutoReview)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虽几近全覆盖,但仍存要素保障不足、标准不统一等瓶颈。行业将目光投向大功率充电与交能融合路径,通过技术升级与生态协同,助力缓解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

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设置了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专场活动,并新增了“充换电产业十周年发展成果回顾”,旨在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良性产业生态构建。

其中,在9月29日上午举办的特色专场“高速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生态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四级主任科员谢瑞霖,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处长宋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交能融合领衔专家陆旭东,安徽交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大雨,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强,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出行服务项目部副总经理冯炳辉,蔚来能源充电业务负责人苏蓬帆,湖北交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元,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滔等多位嘉宾围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模式发展、大功率充电技术提升以及服务区绿色能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场特色专场论坛由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主管车春江担任主持人。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发展大功率充电网络已成共识

近年来,为实现“高速公路沿线便捷充电、缓解里程焦虑”的核心目标,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门、多维度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高速公路已建成充电设施的服务区占总数约98%,除少数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基本实现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谢瑞霖认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障新能源汽车出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设施,更是推动交通与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公路沿线充电设施建设,是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推动公路网络与能源网络融合、汇聚行业创新力量、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而发展高质量大功率充电网络,可直接满足公众高效便捷的充电需求,缓解长途出行补能焦虑。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四级主任科员谢瑞霖

宋杰在大会上做了《公路沿线充电设施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主旨报告,分别从背景现状、主要工作、问题挑战以及下一步工作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下一步工作方面,一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管理;三是加强服务区充电保障能力;四是提升充电区域视频监测和秩序管理水平;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充电信息服务水平。打造“e路畅通”部级公路出行服务品牌,加强部省融合联动,共同开展多维度信息挖掘、多角度政策解读,完善“e路畅通”信息发布矩阵,扩大公路出行服务范围,提升公路出行影响力。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处长宋杰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里程焦虑”正逐渐被“补能焦虑”所取代。车春江认为,在高速公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可靠的大功率充电网络,已成为推动新能源革命行稳致远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涉及政策、资本、技术、运营和服务的生态协同。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主管车春江

“交能融合”是破局关键路径

目前,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总排放量11%左右,而高速公路运输场景节能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陆旭东认为,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建设需从“单点融合”向“点-线-路网协同”升级,以电气化为主导,结合氢能、绿色甲醇等技术,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交能深度融合,才能最终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交能融合领衔专家陆旭东

当下交能融合面临能源结构问题、并网与消纳难题、标准协同不足等多个问题,陆旭东建议从设施功率升级、智能化运营、车网互动(V2G)等方向入手解决问题,如从低功率慢充到大功率快充,再到兆瓦级超充,可实现不同场景技术路线优势互补;借助AI、智能网联技术实现“桩-车-人”匹配,通过信息推送引导错峰充电,缓解拥堵与闲置矛盾;推广虚拟电厂、V2G技术,降低大功率设施对电网的冲击,构建交通-能源友好型网络。

陆旭东还建议,在十部委交能融合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构建“1+N”细化政策体系(含公路、水运等领域实施意见),将交能融合、充换电设施纳入“十五五”科技、绿色低碳专项规划;同时推进交能融合标准体系建设,解决跨领域协同问题。此外,在试点示范方面也需进行深化,持续支持交通强国试点,如零碳设施试点、零碳线路试点、发改委绿色低碳示范项目等,鼓励利用率超40%的服务区升级大功率设施。

事实上,针对交能融合,地方层面已在进行多元化探索。据郭大雨介绍,为应对高速沿线电力负荷增长,安徽交控已在探索服务区大型风电项目建设,打造“交通+能源”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同时深挖边坡、匝道、隧道等空间资源,持续推进光伏建设,形成“光伏与高速设施一体化”的绿色能源体系;还在收费站、服务区、隧道等场景规划云储能项目,结合智慧高速发展探索远距离直流供电技术,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高速绿色用能体系。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安徽交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大雨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周强认为,在“双碳”目标下,高速公路将从“单纯交通通道”升级为“能源传输与服务创新载体”。其中,在技术融合方面,将从单一能源应用向“光伏+储能+充换电+柔性互联”多技术协同跃迁;在场景拓展方面,将从服务区、收费站单点覆盖向“全路域(边坡、隧道、匝道)+跨场景(港口、低空交通)”延伸;在价值升级方面,将从单纯能源供给向“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创造多元收益”转型;在协同生态方面,将从单一主体建设向“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共治模式发展。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可逐步解决高速公路能源绿色化难题。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强

多方探索高速公路补能方案

作为整车企业布局充换电设施最多的汽车品牌,蔚来的长期目标是“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实现“燃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都能去”。 苏蓬帆从主机厂视角出发,聚焦纯电路线下的充换电布局、高速公路补能挑战及解决方案,并结合数据支撑与实践案例,传递蔚来对“加电比加油更方便”的目标追求。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蔚来能源充电业务负责人苏蓬帆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电容资源有限、充电桩功率偏低等制约因素,蔚来提出“硬实力+软服务”的高速公路补能解决方案,从“基础设施”与“服务体验”双维度考量,兼顾补能效率与用户需求。

其中,在硬实力方面,充分优化基建配套,布局充换一体站,如在高速服务区推出“充电桩+换电站”共融模式,核心优势在于“高车位流动率”,实践证明效率远超单纯充电。同时,对补能设施进行多样化配比,结合“短途出行占主流”的用户特征,搭配“超充+普通快充”;超充则服务赶时间的用户,并为赶时间用户提供高价超充选项,为经济型用户保留普通快充,将选择交给市场。此外,蔚来还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增设充换电设施,缓解节假日服务区“进不去”的拥堵问题,同时服务出入口周边县域、地级市,兼顾城际与城区补能需求。

在软服务方面,持续保障体验升级,如节假日期间,在高流量服务区部署应急补能资源(应急保障车、V2V设备),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疏导,并为所有新能源用户(不限于蔚来车主)提供水、干粮、地方特产等物资,以“硬基建+软服务”双重保障提升补能体验,缓解用户焦虑。

而作为一家光储充放换检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京能新能源具备“研发-生产-销售-建设-运维”全链路服务能力。据陈滔介绍,京能新能源针对高速补能需求,推出两大核心解决方案,覆盖“快速补能”与“能源协同”。其中,快充解决方案通过“一体式”和“分体式”适配全场景。一体式快充方案采用高效全灌胶充电模块,最高转换效率超97%,综合转换效率超96%,支持“双枪同充”“两桩充一车”“四枪同充”等灵活补能模式;分体式超充方案(兆瓦级)采用“全矩阵柔性投切技术”,任意模块可分配至任意充电枪,单机功率可达1.6MW,支持多级级联拓展功率池,能根据不同车型实时调配最大输出功率,优化运营效率,兼容多规格终端,可覆盖乘用车、商用车(重卡)全场景补能需求。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滔

而“光储充放”微电网解决方案包含V2G与智能运维。其中,微电网与V2G聚焦“源网荷储充”协同领域,京能新能源已在全国落地多个实际场站,以V2G为微电网核心组成部分,推出AC-DC、DC-DC两大系列充电解决方案,也已与多家车企合作并实现运营场站落地;智能运维平台覆盖“充电桩-储能-光伏-配电”全链路,支持实时状态监控、远程诊断及OTA升级,大幅降低人工巡检成本,目前已在全国多个高速公路路段落地充电场站(如湖南高速),实现规模化应用。

周强作为充电设施与新能源解决方案企业代表,结合高速公路用能痛点,提出了多项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是边坡光伏开发,据专业研究,利用高速公路沿线75%土地面积建设光伏,理论上可覆盖高速全线路用能需求;二是隧道光储供电,针对隧道占70%用能的特点,领充新能源推出隧道光储供电方案,通过储能设备实现绿色能源替代,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三是服务区柔性直流互联,针对节假日充电“潮汐现象”,开发柔性直流互联设备,实现对服务区的电力容量互联互济,减少对电网新增需求,尤其适配供电薄弱的高速场景;四是收费站光储充一体化,全国约1.5-2万个收费站多位于偏远区域,可通过“光伏+储能+交流充电”方案,解决偏远用电难题并满足自身车辆补能需求;五是能源数字化,利用高速公路现有数字化、信息化体系,搭建能源数字化监控平台;六是可参考高铁/地铁“供电专网”模式,在高速沿线布局高压直流供能网络,形成可参与电网调度、自主消纳的能源资产,提升能源管理效率。

跨区域构建一体化出行体系

实时交互、数据共享的智能生态系统是未来交通的终极模式,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广东为例,冯炳辉总结了当前出行服务领域存在的五大核心痛点,一是缺乏权威主导的统一平台;二是出行业务未形成全链条服务;三是各类出行资源未实现有效整合;四是跨领域数据未完全打通;五是线上、线下、云上一体化出行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尽管广东已建成1.17万公里高速公路,“硬联通”基础扎实,但在安全、顺畅、舒适、智慧等“软服务”层面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后,服务区充电桩覆盖、实时运营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出行服务项目部副总经理冯炳辉

据冯炳辉介绍,针对行业痛点,广东省高速公路统一出行服务平台——“粤通行”平台以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为导向(车主连续场景体验差、用户商业价值未匹配、资源重复建设投入),构建了“四统一”体系,即统一入口、统一账号、统一体验、统一架构,并明确“公共服务为主、兼顾商业发展”的定位,服务对象覆盖高速公路业主、商户与社会大众,提供公众服务与商业服务两大类,未来计划接入全省路网与航道数据,最终打造安全、顺畅、舒适、智慧的出行服务生态。

除了广东,还有多个省份也都搭建了类似的出行服务平台。据邱新元介绍,湖北交投搭建的“楚道易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全省充换电设施状态,设备故障时优先远程指导,无法解决则2小时内派运维人员到场,目前已接入华为、星星充电、蔚景云等平台,计划后续接入中石化、理想、蔚来等,实现“一站式”查询、导航、扫码充电(无需切换多个APP)。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湖北交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元

围绕“全域覆盖、重卡适配、光储充深化”,湖北交投制定了“满格计划”,收费站充电全覆盖,衔接高速与城乡充电网络,实现“高速周边必有快充”,并配套光伏与储能,推动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在换电领域,湖北交投推出重卡充换电定制方案,盘活省界收费站闲置用地,建设光伏配重卡换电站,5分钟完成换电,打造跨省重卡补能站点,助力物流降本增效。湖北交投还大力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在日均充电量3000度以上的服务区配置光储设施,2025年计划建成18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安徽交控作为安徽省统一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平台,以“多品牌接入、远程运维、提升车主体验”为目标,构建了基于云管控的智能充电运维管理系统,打造全省高速公路充换电统一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安徽省交通厅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据郭大雨介绍,结合安徽省“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规划,安徽交控在车流量大、充电需求旺盛的服务区重点布局超充设施,推行“快充快走、高效补能”模式。另外,针对重卡电动化趋势,安徽交控通过布局智能换电站,实现5分钟快速补能,保障物流运输时效性;同时配套建设大功率充电桩,满足多样化补能需求;搭建统一调度平台,构建“绿色节约、覆盖广泛”的重卡补能网络,实现减碳增效。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深度报道」多方共探高速充电与交能融合新路径-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