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至9月7日,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车展盛大举行。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本届车展吸引了近120个汽车品牌参展,展示了车辆逾1600台,规模空前。然而,与往年豪车云集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车展上多个豪华品牌集体缺席,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展位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去年集中展示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顶级豪车品牌的16号馆,今年已被小米、红旗、广汽本田、小红书、宁德时代等科技与新能源品牌取代,外资超豪华品牌在成都车展“绝迹”。不仅如此,雷克萨斯、捷尼赛思、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也同样未出现在参展名单中。
豪华品牌的集体缺席并非偶然,背后反映出的是传统豪华车市场正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一现象是传统豪华车市场结构性衰退的直接体现,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缺席原因:销量下滑与转型滞后
(一)销量持续恶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超豪华品牌进口量自2023年起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这一下滑趋势仍在延续。以保时捷为例,2025年1 - 7月其在华销量仅21,302辆,同比下降28%,占全球销量比重从巅峰时期的30%降至14.5%,这已经是该品牌在中国市场连续第四年出现销量下滑 。玛莎拉蒂的情况更为糟糕,2024年其在华销量仅1,209辆,同比下滑58%,2025年1 - 5月仅售出384辆。
二线豪华品牌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7月豪华车零售量同比下降20%,零售份额降至9.3%,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雷克萨斯、捷尼赛思、捷豹路虎等缺席车展也与这一整体下滑趋势相符。
(二)转型滞后与成本压力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行业变革浪潮中,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步伐显得相对缓慢。以BBA(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领域仍过度依赖传统动力总成。而中国品牌在三电技术和智驾领域已取得显著领先优势,例如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市占率高达38.1%,华为、地平线等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像保时捷等企业,由于中国市场需求萎缩以及美国关税压力,不得不削减成本,这进一步削弱了它们参展的动力。参展需要投入高额的费用用于展位租赁、展台搭建、车辆运输、人员配备等,在销量下滑和成本压力下,这些豪华品牌开始重新评估参展的投入产出比。
二、市场冲击: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
(一)技术与配置优势
中国新能源品牌如极氪、鸿蒙智行等,凭借先进的电动化和智能化配置吸引了众多高端消费者。极氪在2025年上半年交付244,877辆,同比增长14.5%;鸿蒙智行上半年交付21.5万辆,其中问界M9在50万级以上市场市占率领先。这些品牌配备了激光雷达、卫星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驾乘体验。
新一代消费者在购车时,更看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实际体验,对传统车标溢价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这种消费偏好的转变使得中国新能源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二)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国家出台的以旧换新等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车的消费。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7%,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推动下受益明显,而传统豪华车由于大排量特点,难以从这些政策中获得足够的支持。
同时,充电网络的快速扩张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在城市、高速公路等场所布局,降低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担忧,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替代进程。
三、长期影响:市场格局重塑与转型挑战
(一)外资品牌角色重构
豪华品牌缺席车展,是其在中国市场战略收缩的一个重要信号。16号馆从曾经的“豪车专馆”转变为科技品牌展区,象征着外资超豪华品牌在中国车展舞台上的暂时退场,也预示着中国高端车市场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BBA等传统豪华品牌若能加速本土化研发,尽快导入电动车型,提升智能化水平,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自身地位;反之,如果不能跟上行业变革的步伐,将很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
在高端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配置炫耀”心理。例如,仰望U8的“原地掉头”功能虽然在实际使用中频率较低,但因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这表明消费者在购车时,不仅关注车辆的实用性,也开始注重车辆所带来的“象征价值”。
对于汽车品牌而言,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实用”需求的同时,平衡好“象征价值”的塑造,将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四、未来展望
传统豪华品牌要想在新时代的市场竞争中重获优势,必须加速电动化转型,引入长续航电动车型,同时加大智能化升级的力度,突破Tier1黑盒方案的限制,提升自身在软件定义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能力。此外,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在保持全球品牌调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调整。
而中国新能源品牌在持续创新的驱动下,将继续推动市场的洗牌进程。如果外资品牌不能及时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加速转型,很可能会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沦为“历史注脚”。
全部评论 (0)